![]() 長城上的關隘:倒馬關 2021年11月8日 倒馬關,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倒馬關位于河北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倒馬關最初戰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 倒馬關,位于河北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最初于戰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現存倒馬關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繞關城而流,平面呈東西長方形,分為上下兩城。 原關城全長約2.5公里,城池占地約7萬平方米,城墻底寬6米,頂寬4米,高約10米。關城為條石和自然石加青磚筑成,東西二門上有城樓,外以溝壕環繞,南面依山,北臨唐河,城垣上列敵樓臺7座。關城有東、西、北三個城門,東門稱“居仁”,西門稱“由羲”,北門稱“宣威”。東西門外各設甕城,東甕城設有南北二門。西甕城僅設南門一座,出南門往西約百米處唐河岸邊設水關戰臺樓一座,樓下設有關門,是由下城通往上城的惟一通道。北門外原設戰臺樓一座,民國二十八年被洪水沖毀。城內正街寬12米,十字街正中原來建有兩層的閱兵樓,樓上設有十字通道,樓北為官署所在地,有大堂、二堂、三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