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公元762年4月,正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的大唐王朝又生內訌,唐肅宗李亨病重時,張皇后居然和越王勾結,打算廢太子李豫,除掉權閹李輔國。 要不是李輔國機警搶先保護好太子,助太子登基,這場政治災難將進一步擴大。 眼見大唐又起波瀾,回紇決定趁火打劫,回紇登里可汗大軍南下,兵峰直指關中。 關中為大唐核心,那個時候的帝王唐代宗又剛剛登基。 大軍在外鎮壓叛軍,帝王初登大寶威望尚淺,關中兵力空虛,朝堂人心惶惶,儼然空城一樣的長安,真要大勢必一觸即潰。 (兵臨城下是常態) 至此關鍵時刻,抉擇尤為重要! 唐代宗李豫是個聰明人,聰明人的特點就是懂得借力,于是他想到了名將仆固懷恩。 原因無他,除了素有威望,軍功卓著之外,還是回紇登里可汗的岳父。 軍功威望,讓回紇不敢小覷唐朝,岳父身份讓他去談判更為方便。 仆固懷恩一聽唐代宗的想法,立馬搖頭說不愿意去,原因不是怕死,而是怕被事后算賬。 唐朝有制度,將領私自結交外邦是死罪,自己本就是外邦老大的岳父,又去談判,這事情真干了,就是以后隨時可以拿捏的死穴啊。 有感于仆固懷恩的心思,急眼的唐代宗又是頒布免死鐵券,又是下詔催促,硬要仆固懷恩。 軟硬兼施下,無奈的仆固懷恩只能硬著頭皮起。 別說,這回紇可汗老丈人就是牛,恩威并施下,不僅和回紇和解了,還拉著回紇大軍一起去打叛軍去了。 公元763年正月,仆固懷恩率領唐回聯軍,一路勢如破竹平定了歷時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 仆固懷恩孤身降服回紇也成了一段佳話,那一刻的他,無疑是大唐忠魂。 只是當時誰也想不到,這佳話在后續成了他的催命符。 (忠臣良將不好當) 一:仆固懷恩再如何忠勇也沒用。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雖為鐵勒族人,但仆固懷恩無疑是忠誠于唐王朝的。 早年投軍的他,因為英勇善戰深受賞識,安史之亂后跟隨名將郭子儀為國出戰,屢立戰功受封豐國公,連嫁三個女兒給回紇,都是為了結好回紇而行的舉措。 家族一家46口人,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殉國,可謂滿門忠烈。 為大唐他奉獻了三個女兒,46個家人,奉獻了自己的全部。 但,這樣一個忠勇之人,在大唐帝王心目中是什么?答案:定時炸彈而已。 大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一路歷經了三代帝王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 這三代帝王和武將的關系,幾乎都踐行了狡兔死,走狗烹方式。 唐玄宗悍然處死名將封常清、高仙芝自毀長城,哥舒翰又因被唐玄宗催兵急進而兵敗投降,唐玄宗真算名將殺手。 (名將殺手唐玄宗) 唐玄宗之后的肅宗和代宗也是一樣貨色。 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安史之亂后一個(郭子儀)被剝奪兵權賦閑在家,要不是深諳韜晦之道,估計要慘死。一個因為沒交兵權(李光弼),被宦官所構陷,弄得惶恐不安最后年僅57歲就憂郁而亡。 這兩個先輩的事跡在前,足見大唐帝王的刻薄寡恩。 仆固懷恩作為安史之亂后期大唐軍隊第一號人物,也在這邏輯下,成了帝王防備的對象。 即是封疆大吏,又是回紇可汗老丈人,還是平定叛亂的大功臣,這三重身份加持。 無論你為國犧牲多少,都是一個大威脅。 (仆固懷恩) 二:仆固懷恩的自保之策。前輩的事跡,還有自身的境況,讓仆固懷恩心知,自己要想善終很不容易。 于是,他也尋思著給自己找護身符不至于晚節不保,帝王給的免死金牌不靠譜,自己才是最靠譜的,手里有兵權才是最靠譜的。 于是,他踐行了一個古今中外無數人用過的招數:養寇自重。 為此,在安史之亂平定后,他替歸降的叛軍上表說,將河北地區的安史叛軍任命為大唐的地方節度使,目的除了懷柔叛軍之外,也是給自己一個名正言順帶兵的借口。 勝利時刻的諫言,一般帝王都會同意,唐代宗答應了他的建議,冊封薛嵩、張忠志、田承嗣等叛軍頭目成了節度使。 按仆固懷恩的如意算盤,只要這群被冊封的叛軍依舊在河北割據,他就有機會名正言順坐鎮北,有鑒于安全問題,唐代宗也不會對付他。 但,這一切謀劃,后續的都失效了。 大唐節度使很多,派系也很多,平亂中出力的也很多。 河北是個好地方,人多糧多地盤大,你一個人占全乎了,別的節度使當然有意見。 果不其然,安史之亂平定后,節度使之間的矛盾凸顯了,占盡便宜的仆固懷恩成了眾矢之的,無數人開始告他的狀。 (內斗) 比如河東節度使辛云京就上書說:仆固懷恩結交番邦,陰謀造反。 聽完這話,仆固懷恩怒了,當年我為國嫁女,就是為了保護大唐安全,后來我出使回紇也是為國效忠,這都是為了國家,今日反被構陷,是何道理。 于是上書說辛云京陷害自己,兩人矛盾叢生,弄得差點打起來。 遠在長安的唐代宗一看,這是個好機會啊,明面上兩個人都教訓了一頓,實質上是希望借這個為由頭,削弱這兩個藩鎮。 唐代宗處事如此不公,讓仆固懷恩憤怒了,心寒了。 就直接上書稱述自己的功勞,最后還說了一句:臣實不敢保家,陛下豈能安國! 這話言外之意就是,我為了國家奉獻了全部,才有國家的安穩,今日我連家都保不住了,陛下你這國還能安穩嗎? (唐朝的內斗傳統) 三:牛人牛脾氣。牛人都有牛脾氣,作為將領的仆固懷恩說話真是特別直接,一段隱含威脅的話,讓唐代宗憤怒了。 唐代宗決定召仆固懷恩入京面圣。 面對帝王召喚,仆固懷恩心慌了,因為那個時候唐代宗正在整李光弼,自己的戰友因為受到誣陷,正處于惶恐之中。 仆固懷恩害怕自己是下一個,就堅持不愿去見唐代宗,甚至還扣押了大唐出使回紇的使者。 眼見仆固懷恩不聽話,唐代宗準備動手了,但恰在這個時候,吐蕃人的大軍過來進攻了。 公元763年7月,吐蕃軍來襲,手握大權的宦官程元振面對敵人進攻無所作為,任由吐蕃軍打。 短短三個月后,長安又一次失守,唐代宗逃亡陜州,發了勤王詔書。 面對唐代宗的勤王詔書,各地節度使都因為程元振專權無用心生不滿,整整一個多月,都沒有一兵一卒前往關中。 (唐代宗) 這急壞了唐代宗! 關鍵時刻,還是要老將出馬,郭子儀看不過眼了,賦閑在家的他集結了四千潰軍組成了一只軍隊,采用疑兵之計就嚇退了吐蕃軍收復了長安城。 郭子儀真是個好同志啊。 在收復了長安之后,唐代宗看著專斷擅權又無用的程元振,左右看不順眼,借口民憤將程元振一擼到底,提拔救駕有功的魚朝恩當了新權宦。 然后就安排魚朝恩去安撫拉攏仆固懷恩。 (心灰意冷的叛亂) 四:憋屈的造反。但這魚朝恩卻是一個和仆固懷恩有仇的人,用仇人去拉攏人,一般都要出問題。 再一次護送自己女兒女婿(回紇登里可汗夫妻)回漠北之后,又一次受到了構陷。 魚朝恩安排的監軍宦官駱奉先輕易的聽信辛云京的謠言,居然說這仆固懷恩和回紇勾結意圖造反。 唐代宗一聽,派宰相裴遵慶慰問仆固懷恩。 仆固懷恩見到裴遵慶后,聲淚俱下哭訴自己是被誣陷的,裴遵慶聽完就說:跟我回京說過清楚吧? 就在仆固懷恩猶豫的時刻,副將范志誠勸他說:大帥已被嫌忌,為何還去不測之地?沒看見李光弼、來瑱的下場嗎?這兩人功高不賞不說,一個被奪權(李光弼)一個被殺,您不為自己想想嗎? 聽完這話,仆固懷恩膽寒了,猶豫間尋思派自己兒子進京,又被范志誠勸止。 接連兩次勸阻之后,仆固懷恩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那就是派兵和辛云京開戰。 既然朝廷已經無法公正,我就用自己的方式踐行這公正。 眼見自己人打起來了,唐代宗又派遣顏真卿去召仆固懷恩。 (顏真卿) 顏真卿一看,就說了這樣一番話:
這段話即有仆固懷恩心理分析,又有對朔方軍的心里分析,還提出了解決兵亂的方案,派郭子儀去招降安撫,顏真卿除了是書法家之外,也是個能臣啊。 顏真卿一句話,讓仆固懷恩遭殃了,去往前線的郭子儀,僅僅一聲招呼就盡數收納了仆固懷恩的朔方軍。 失去了軍隊就等于失去了庇護,害怕被殺,不敢上朝明志的仆固懷恩左思右想,決定叛亂。 五:忠魂變叛逆。公元764年正月,仆固懷恩、仆固瑒父子拉起反旗,攻打死對頭辛云京。 這一次臨危受命的又是老好人郭子儀,只是郭子儀還沒到前線,仆固瑒就被部將所殺,無奈的仆固懷恩逃亡靈武,意圖聯絡回紇、吐蕃跟大唐再戰。 那一刻的他,心里是憋屈的,憤恨的,更是矛盾的。 一邊是一生守護的國家,一邊是自己的生命安全,死不服氣,活著更難受,戰斗成了他活下去的動力。 (烽煙又起) 公元764年8月,仆固懷恩引回紇、吐蕃聯軍十萬進攻,被早有準備的郭子儀輕松化解。 在化解了仆固懷恩攻勢后,功高震主的郭子儀成了大唐眼中釘,被無數構陷后,又一次賦閑回家。 聽聞此事的仆固懷恩,又在公元765年9月,糾集回紇、吐蕃、吐谷渾、黨項、奴剌聯軍數十萬人兵分三路而來。 郭子儀不在前線,大唐眼見危險。 可出兵僅僅數天之后,仆固懷恩卻突然暴斃,失去了統一指揮的聯軍,各自為戰后陷入混亂。 唐代宗一看機會難得,立馬又召喚郭子儀平叛。 老實人郭子儀真是受氣包,一次次被一擼到底,一次次被啟用。 郭子儀看著委任狀,啥也不說,帶兵出擊,用行動踐行了什么是名將,這行動就是:單騎盟回紇 仆固懷恩的勝利也間接挽救了郭子儀的性命,自那以后唐代宗終于想明白了一件事。 不要將有功之臣往死里逼,要不然會出大問題,隨后郭子儀雖然又一次被一擼到底,但卻安享晚年,這不得不說,是仆固懷恩用命換來的。 ![]() (郭子儀) 尾聲:仆固懷恩從大唐軍魂,全家殉國的忠臣到無奈反叛的叛逆,大唐帝王才是這出悲劇的始作俑者。 明辨忠奸是帝王的必修課,但唐玄宗也好,唐肅宗也罷,唐代宗也好,這三個人這方面都不咋地。 于是,忠臣安祿山叛亂之后,所有的忠臣在唐皇眼里都成了奸臣,這或許又心理陰暗面影響在內。 但,將眼神不好就是帝王的問題了。 安史之亂后歸降的田承嗣,可不算忠臣,反而能作用魏博鎮成為第一個世襲藩鎮,反而是評判有功的仆固懷恩、郭子儀、李光弼沒有這待遇。 越是忠誠的人,待遇越低,還有殺身之禍,您說這樣的王朝,還會有忠臣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