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長安。 金鑾殿上,文武大臣魚列兩班。大殿之上坐著一人,看年紀三十來歲,面如寶玉,目似琉璃,十指修長,貴不可言。正是大唐代宗李豫。 “這么說,他真的反了?”代宗似乎在說一個反賊的事情,可他眉宇之間見不著一丁點憤怒,全是惋惜之情,“朕已經將他繪像凌煙閣,又賜他高官厚祿,他們家為國捐軀者四十有六,他本人更是戰功赫赫,對大唐有擎天保駕之功,朕始終不信他會謀反。” “陛下。”下站一位大臣出列,“據辛云京的奏報,此賊已派兒子率兵攻打太原,太原城池堅固,辛云京防守有方,此賊沒有得逞。眼下,賊子揮兵榆次,情勢危急啊。” “仆固懷恩居功自傲已經不是一兩天了。前些時候陛下駕幸陜州,召他前來見駕,他卻推諉不遵,足見其心不軌。況且他是個胡人,難免懷有二心,安祿山就是前車之鑒啊!”又有一位大臣這樣說。 “陛下,仆固懷恩父子均是勇貫沙場的猛將,此番來者不善,應及早派良將平定才好。” 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把唐代宗聽得心煩意亂。 “那諸位愛卿以為,誰可擔當此任啊?” 唐代宗一言發下,大殿之內鴉雀無聲。都知道仆固懷恩能打,所以大臣們心里都犯憷啊,沒人敢去。 唐代宗把臉一拉,正要生氣,忽聽下面傳來一個聲音。 “陛下,臣保舉一人。”說話者出列,是誰呢?是唐代的大書法家顏真卿啊。 “哦?是哪一位?”代宗問道。 顏真卿雙目流光,鏗鏘有力地說:“郭令公汾陽王!” 話一出口,朝堂上的郁結之氣頓時煙消云散,大臣們紛紛喜上眉梢。 “對呀!汾陽王用兵如神天下無敵,收拾個小小的仆固懷恩不費吹灰之力!” “仆固懷恩當年還是汾陽王的手下呢!” 顏真卿所說的汾陽王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果真有這般能耐?說起此人,那來頭可大了,他正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最大功臣,先帝唐肅宗親口所說的,對大唐江山有再造之恩的一代名將郭子儀。 眼下郭子儀早已交出兵權賦閑在家。接到代宗圣旨的時候,他扼腕嘆息。仆固懷恩跟他多年,是他的老部下,他實在不愿意仆固懷恩落到如此田地。但君命已下,郭子儀只得整裝出發了。 仆固懷恩本是大唐的忠臣良將,當年在郭子儀帳下聽令。當時,肅宗急于克復兩京,無奈手里兵丁太少,寡不敵眾。仆固懷恩自告奮勇出使回紇,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借得精兵來助,后來又效命沙場屢立奇功。安史之亂平定之后,肅宗論功行賞,仆固懷恩居功第三。之后為了穩定回紇,仆固懷恩更是將自己的女兒遠嫁和親。 仆固懷恩對大唐王朝可謂是掏心掏肺啊,那他為什么會謀反呢?說起來都是一個誤會惹的禍。 說起來這事還和辛云京有關。辛云京就是前文所說的那個太原守將,他打心里見不得胡人,而仆固懷恩恰巧就是個胡人。所以盡管仆固懷恩戰功赫赫,辛云京依然很輕視他,并且經常跟人說“我懷疑這小子腦后有反骨,將來指不定要造反”。 仆固懷恩是個倔脾氣啊,當年還是個小兵的時候,一言不合就敢給上司臉色看,更別提如今立了大功,身居高位了。這么說吧,整個軍中,能讓仆固懷恩真正服氣的只有郭子儀。就算是對曾經做過他上司,戰功又在他之上的李光弼,仆固懷恩也只是表面恭順,心里不服。 這天一名叫駱奉仙的宦官到辛云京把守的太原出公差,他是仆固懷恩的把兄弟。辛云京設宴招待駱奉仙,席上他把自己對仆固懷恩的懷疑一股腦全說給駱奉仙聽了。駱奉仙聽過了沒當回事,后來就走了。回京途中經過了仆固懷恩的駐地。把兄弟來了,仆固懷恩當然要擺酒啊。酒過三巡之后,仆固懷恩的母親突然責難駱奉仙。 “你既是我兒的把兄弟,為什么要聽任辛云京污蔑我兒?” 駱奉仙急忙解釋一通,將老夫人安撫妥帖。 仆固懷恩想留駱奉仙多住一日,可是駱奉仙急著回去就謝絕了。仆固懷恩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他命令士兵把駱奉仙的馬匹藏起來叫他走不成。 仆固懷恩此舉本是好意,可在別人眼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駱奉仙的隨從對他說:“之前他在酒席上向您發難,現在又收繳了您的馬匹,您的處境不妙啊。” 駱奉仙越想越害怕,后來就悄悄逃走了。 駱奉仙回到京城,立馬就跟代宗說仆固懷恩有反心。代宗一開始也不信,架不住三人成虎啊,慢慢的代宗也有些動搖了。 消息傳到仆固懷恩耳朵里,倔脾氣的仆固懷恩二話不說給代宗上了一道火藥味十足的請罪書,故意把自己的六大功說成是六大罪,請代宗發落。代宗一看折子,想起了仆固懷恩的汗馬功勞,于是趕緊派遣使者持詔書前去安撫。 這天,使者到了,仆固懷恩看到代宗的安撫詔書,感動得放聲大哭。緊接著仆固懷恩就準備跟隨使者進京見駕。 手下人勸阻他,說這一去怕是回不來了。 這話不無道理。當時天下基本平定,佞臣們開始撥弄是非。郭子儀被解除兵權賦閑在家,李光弼遭到朝廷猜忌憂憤成疾命不久矣,仆固懷恩眼看著他們一個個鳥盡弓藏,生怕下一個就輪到自己。 去了怕回不來,不去那就是抗旨不尊,左右都是個死啊。怎么辦?仆固懷恩把心一橫,干脆就扯旗造反了! 仆固懷恩的話題暫且打住,我們說回郭子儀。 仆固懷恩的部隊大多是郭子儀的舊部,他們被主將裹挾著造反,實際上是不愿意的,畢竟他們以前可是光明正大的大唐正規軍,猛然一下被打上叛軍的標簽,換誰都不樂意啊。 所以士兵們一聽郭令公來了,紛紛放下武器歸順郭子儀。郭子儀就這樣兵不血刃消弭了一次兵戈之禍。 仆固懷恩兵敗,兒子死于亂軍之中,母親也視他為國賊,要親手殺了他。眾叛親離的仆固懷恩倉皇逃往回紇。 為什么逃往回紇呢?前文說到仆固懷恩有女兒嫁到回紇和親,當今的回紇可汗正是他的女婿。仆固懷恩企盼著這位姑爺能護自己周全。 后來,仆固懷恩想引回紇吐蕃的兵馬入侵大唐,但是兩地的士兵敬畏郭子儀,不愿意,也不敢去。仆固懷恩大肆散布“代宗殯天,郭子儀已死”的謠言,終于說動回紇和吐蕃的首領同意出兵。 仆固懷恩領著數十萬的兵馬,浩浩蕩蕩殺向大唐,被郭子儀率兵擊敗,回師途中,仆固懷恩暴死。 不日,回紇吐蕃再次入寇,郭子儀奉命鎮守涇陽。面對數十萬大軍圍城,郭子儀展現了彌天大勇,他只身來到兩軍陣前,曉以大義,勸吐蕃回紇罷兵。吐蕃回紇士兵素來仰慕郭子儀的威名,此番是聽信仆固懷恩謠言,以為郭子儀已死,這才大膽犯邊。如今郭子儀活生生站在他們面前,他們心神震懾,哪里還有絲毫斗志? 緊接著發生了極為壯觀的一幕。吐蕃回紇大軍下馬叩拜,向郭子儀表示尊敬。他們告訴郭子儀,在他們的心中,郭子儀一直如同他們的父輩一般。 就這樣,郭子儀再一次救了大唐王朝一命。只是可憐仆固懷恩,戰功赫赫的中興名將,居然被奸佞逼得造反大唐,眾叛親離,引兵入寇,暴斃而亡的下場。 其實,仆固懷恩的悲劇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來他性格敏感倔強,他這種性格,注定會得罪小人,從而被人誣陷;二來安史之亂極大地削弱了朝廷權威,也連帶地削弱了君臣之間的信任。性格缺陷和信任危機,正是仆固懷恩悲劇的根源。反觀郭子儀,他功高蓋主但多次大起大落毫無怨言,屢遭小人誣陷卻始終禮遇小人,使皇帝信任他,小人佩服他。所以他得以善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