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晚秋后,釣魚就變得更有意思了,一方面餌料味型要有變化,其次釣點也和初秋有所不同,更主要的是漁獲的個體大小也比較明顯,比如立秋之前作釣,大魚小魚參半,過了中秋之后,漁獲要么都大個大體型魚,要么就干脆沒漁獲,比較兩極分化。秋季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對魚群來說,秋季是最后一個能覓食儲存脂肪和蛋白質的季節,因為魚是冷血動物,到了冬季為了不消耗脂肪幾乎不怎么游動,所以為了應對冬季的寒冷,基本上在秋季大部分的魚群都會瘋狂進食,吃口會變得非常兇猛,但是因為秋季晝夜溫差較大,這種吃口兇猛的現象也會因為時間段和地點不同而有所區別。魚群開口的時間段主要是根據天氣情況來變化,但是釣點則不一樣,一般來說,以下幾個釣點都是非常合適作釣的黃金釣點: 第一處,大水面水域伸進去的鏵尖,這個詞其實很形象,在一些水域面積比較寬廣的水域里,會有幾處因為長時間底流沖刷導致的從近岸一直伸出去的地形,非常想犁地用的鏵尖,其實這個位置不管什么季節,只要能作釣都是黃金釣點,因為地形原因,水流到此處之后會被阻礙,水流會在此處急速變緩,導致水中浮游生物和各種草籽、食物殘渣、垃圾等會大量停留在此處,給魚群帶來大量的食物,加之水流變緩,久而久之會形成魚群的魚道,基本上野釣水域有這種地形的,都是釣友必爭之地。 第二處,水草比較多而且近岸從水邊到深水區的斜坡,一般野外水域的近岸斜坡處基本上都是這個地形,但是有草的就不會很多,要么是連綿不絕茂密豐盛的水草連城一片,要么就是零零散散一堆一堆的分開的草叢,這種斜坡一般都是因為水流長期的沖刷導致,坡度不是很陡,打窩的餌料進水后不會很快的滑落到水底,也就是說能留住窩料留住魚,再者有草就說明向陽,平時的日照強度會非常好,晚秋天氣冷水涼,斜坡淺灘太陽曬了之后水溫相對較高,比較適合魚群游曳,加之有部分草叢可以躲避太陽直曬,非常適合此處打窩作釣。 第三處,被水淹沒的農作物田地,這種水域沒啥好說的,無論南北都有大量的類似地形,因為漲落水周期比較長,長到能長出一茬農作物出來,所以一旦漲水,這種地形的水底會留下大量的食物,比如草籽、昆蟲尸體等等,會給魚群帶來大量食物,能在這里作釣,基本上肯定漁獲不錯,而晚秋一般都是冬季前淌水的時間點。 第四處,水底地形復雜的近岸釣點,比如有沉船、樹樁、橋墩、亂石堆,越奇怪越好,一般這種水底地形會因為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而產生大量的水苔,而且因為地底復雜,一般不怎么會打擾到魚群的躲避、游曳、生活,對魚群而言非常適合躲避生存,加之水苔不少,食物來源也很好,但是唯一需要顧慮的是會不會掛底。 第五處,活水水域近岸邊被人傾倒生活垃圾處,這些地方咋一看覺得很惡心,但是這里所謂的生活垃圾多指殘羹冷炙,以及洗刷鍋碗瓢盆的地方,一般多在南方水域有這樣的地方,以為會有大量的食物殘渣被扔到水底,所以日子久了會形成一個固定的誘魚魚窩。只要不嫌棄,幾乎能連桿到你想走為止。 附: 6個“黃金釣位”,并且用圖片示意了出來,大家下次釣魚遇到了最好別錯過 1、入水口 入水口這種有水流的地方,不僅水體中的溶氧量更高,同時多數情況下也會更深一些,在容易積累食物的同時,自然也更容易將魚兒們吸引過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天然的“魚窩”。 2、水下坎 常言道:“釣魚要釣坎”,尤其是在面對鯉魚這種狡猾膽小的淡水魚時,這樣的位置堪稱必爭之地。這是因為這種水下坎的地方,上坎位容易積累食物,下坎位水體較深,魚兒感到危險能快速逃回深水區,它們能有著足夠的安全感,同時坎位之間往往會存在縫隙等利于魚兒藏身的地方,一些鯽魚或草魚往往也會來到這樣的地方覓食。 3、鏵尖 鏵尖這種釣位地形,由于地勢開闊,同時也是水體中突出的一部分,魚兒巡游至此往往會減速再繼續向前,這也給予了我們更多釣獲它們的可能。同時鏵尖也是我們釣魚人經常爭奪的地方,可見其出魚率究竟有多高了。 4、河流拐彎處的水灣 如果我們在一些河流中垂釣時,這種拐彎的水灣往往水流更為緩慢,也更容易積累食物,加上水灣的水位往往更更深,往往更容易吸引大魚來此覓食,若我們遇到了這樣的地方,往往很容易釣獲大魚。 5、坎下位 這種釣位往往出現先陡峭的懸崖上,但我們臺釣的裝備過多,往往不太適合在這樣的地方下竿,因此我們可以退而求其之,在坎位的左右兩邊尋找可以下竿的地方,然后朝著坎下拋竿,常常能釣獲大魚。 當然,如果你是選用谷麥逗釣的方式垂釣,這樣的釣位就更不能錯過了,雖然裝備簡便,但是一些釣位并不太適合站立垂釣,因此小編也建議大家在坎下位的兩側下竿。 6、草灘 在面對這種釣位環境時,小編首先想到的就是釣鯽魚和鯉魚,跟著才是草魚或者黃辣丁,這樣的地方既能藏身又有食物來源,可以說是魚類生存的理想之地。不過在這樣的釣位垂釣時,我們可挨著水草外下竿即可,尤其是到了冬季,掛上蚯蚓下竿便很容易釣獲大板鯽。 冬釣板鯽手竿難覓其蹤,慶幸我有這個狠招 在冬季用手竿釣鯽魚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作釣方式。而大家通常也喜歡簡裝出行,手竿又攜帶方便且靈活性較好,還不受環境的限制,上魚的手感還不錯。所以,大多數釣友最開始接觸釣魚時就是玩手竿。不可否認,從大眾傳播的廣泛性上來說手竿的確是最受歡迎的。 但是在冬季,也有一些小眾群體喜歡熱衷于玩海竿串鉤釣鯽魚,仔細分析之后,感覺這種釣法在冬季釣鯽魚也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今天就簡單的分析分析,同時也跟大家探討一下用海竿串鉤釣鯽魚的一些注意事項。 串鉤顧名思義,就是一條線組上串聯多個釣鉤,有人形象地稱為“葡萄鉤”。使用海竿拋投,采用重鉛墜底,讓鉤餌均勻地分布在每個水層,可以有效的釣獲不同水層活動的魚種。而冬季的鯽魚,受溫度的影響,會時而沉底時而上浮,從這一點上來說,串鉤釣鯽魚是個不錯的方法。 再者,冬季的水質較為清澈,魚兒幾乎不會靠近岸邊(有障礙物雜草除外),魚群多聚集在深水之中,而往往某個水域的中心位置才是相對較深的區域,一般手竿的距離又很難達到這個位置,所以從這一點上講,海竿的優勢也就突顯出來了。 也正如此,很多釣友在玩手竿的同時,也會支上幾根海竿來守一守深水中的大板鯽,有時還真會遇上意外的驚喜呢。不過,我們今天所說的冬釣鯽魚的海竿,可絕非夏季釣巨物的那種,最好首選2.4到2.7米柔軟調性的海竿,因為這個長度的正常情況下都比較細且輕巧,這不光是出于對釣魚人體力消耗的考慮,更多的還是從海竿串鉤釣鯽魚的技巧層面上分析,原因有二: 一是冬季的鯽魚,魚口較輕,只有軟性的海竿才能明顯地看出魚吃鉤的信號。二是上魚時,輕巧的軟性海竿在提竿的瞬間不容易把魚嘴拉斷裂。當然,還有一點,但僅僅只是為了增加的樂趣和手感,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魚獲。 至于海竿串鉤線組的搭配和餌料的選擇,更多的還是遵守冬季釣鯽魚的一些原則,盡量選擇輕巧靈敏的細線小鉤和濃腥高蛋白的餌料或蟲餌。 當然,每種釣法都存在一定的優勢和劣勢,海竿串鉤也是如此,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戶外不熟悉的水域別貿然使用海竿,野外水域多存在捕魚人的漁網或地籠,弄不好容易損失線組甚至拉斷海竿;再者,打海竿需要在寬廣的水域進行,而且水底不宜有雜物,大型的水庫或江湖中比較合適。 以上所講述的正是:在冬季釣鯽魚時,用海竿串鉤的作釣思路和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僅僅是個人的心得體會,膚淺粗糙的拙見供您參考。 原來冬季鯽魚還可這樣釣,難怪別人總是上魚不斷 對于冬季,每個釣友人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冬季實在難釣魚,還得忍受嚴寒的考驗,也有人則認為冬季釣的魚又大又肥,雖說確實不像其他季節那么多,但也足矣彌補了。小編也認為冬季還是不錯的,特別是釣鯽魚,只要能釣上一條,那么很大幾率就是大鯽魚了,相比于數量,小編更在乎質量一些。當然,冬季釣鯽魚同樣需要技巧來支撐,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些實用技巧吧。 一、釣位 我們首先需要的是一個熟悉的釣場,那么,你才能知道哪里深哪里淺,這樣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技巧用上去,也省去了釣友們到處側水深的麻煩。我們在冬季釣鯽魚,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以釣深和草洞為主,當陽光正好是也可以釣淺水,不過,時間比較短暫,釣友們還是要估算好時間。 二、餌料 冬季的鯽魚不像夏季,什么都吃,此時如果你用一款清淡無味,顏色也不鮮艷的餌料,那么,你注定不會有好的漁獲了。冬季用餌,首先就是要確保餌料的氣味一定要濃,以用腥為主,也可以添加一些香味,顏色也要顯眼一些,餌料的狀態也要以輕、軟為主。另外,如果以蚯蚓餌為主,要注意顏色要夠紅,還要保證蚯蚓的鮮活性,這樣才能讓魚兒更好的去發現。 三、調漂 冬季的鯽魚吃口都比較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輕口魚,在浮漂的選擇上,最好是用浮漂較小的類型,比如小號的鯽魚漂,在調釣上,則不宜調得太高,那樣會導致浮漂的上牽力較大,當鯽魚咬鉤時,可能會比較難拉動浮漂,同時,還會出現鈍口又不中魚,或蹭線的可能。通常,我們調個3-5目就已經足夠了,釣目也從三到五目找起,直到鯽魚中正口為止。 釣魚技巧:科學打窩釣得更多,這幾種打窩方法更留魚俗話說的好要想釣得多,必得先打窩,打窩對于釣魚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魚頭稀少的大水域,不打重窩,甚至持續幾天打窩,也是難以釣到大魚的。打窩有兩個講究,叫做誘得來魚,留得住魚,誘得來魚主要靠的就是窩料的味型、類型等,留得住魚,如何讓魚進窩以后長時間不離開窩點,這個就是需要比較科學的打窩方法了。到了秋季,是釣魚的黃金季節,也是魚類進食量較大的季節,科學的打窩,會讓漁獲有成倍的收獲,所以介紹一些非常規的打窩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各位釣友。 一、釣鯽魚 鯽魚是最容易碰上的一種魚,也是民間各種釣法的主攻魚類,所以民間釣鯽魚有幾種非常有意思的打窩方法。比如說酒米打窩,對很多釣友來說無非就是打窩器弄點酒米,打在窩點中,發窩后開始垂釣。不過高手使用酒米打窩,是有幾個要點的。首先來說打窩量很少,而且是選擇顆粒小的小米或者小顆粒玉米渣,這樣控制窩料的總量,細小顆粒散落水底,鯽魚進窩后很長時間也不能吃飽,這樣就能有一定的留魚效果。 補窩也并非沒口了才補窩,而是一個窩點釣幾條就補一點點,更換釣點一會再回來釣,這樣就能保持窩點中始終有魚,因為進食的鯽魚對其他鯽魚也有誘魚效果;比較有特色的打窩方法應該是紗布面,炒香的黃豆粉、炒香的大米碾成粉,再加一點酒米,放到紗布包中,再加幾塊小石頭,扎緊以后打窩,可以起到長時間的誘魚效果。 二、釣鯉魚 鯉魚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魚類,垂釣難度會比鯽魚大一些。鯉魚是底層進食的魚類,會通過發達的嘴部拱開泥沙尋找食物,所以釣鯉魚尤其是野生鯉魚,在調漂的時候千萬不要釣鈍,雙餌躺底的狀態最適合釣鯉魚。也正因為鯉魚的這種泥沙中翻找食物的特點,在打窩的時候可以把窩料跟黏土搭配,攪拌好以后搓成團打窩,這樣窩料和泥土化開以后,有會很大一部分窩料被埋在泥土中。除了鯉魚,其他魚類對這些食物基本無能為力,這樣的打窩方法對鯉魚十分有效。最大的好處還在于鯉魚進窩慢,窩點有極長效的誘魚效果。 三、釣大魚 釣大魚,打窩的量要大,因為凡是大魚進窩都比較慢,而且進食量較大,窩料中有足夠的食物是必備要求,否則大魚進窩也會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快速離窩。釣大魚講究使用大顆粒或者塊狀的窩料,這樣小魚不怎么鬧窩,有比較持久的誘魚效果。使用塊狀窩料,在民間有使用糠坨打窩的方法,尤其是南方極為常見,北方豆餅塊用的較多。糠坨是把稻谷炒到焦黃,磨成粉后加糯米粥,分成團曬干后使用的。比較有特點的地方在于糠坨上會戳上洞,用繩子綁起來打窩,垂釣完后收回來,曬干后下次繼續使用。這個打窩方法,跟豆餅翻板釣極為類似。 四、釣黃顙魚 黃顙魚、鯰魚是肉食性魚類,喜好腥味較重的東西。而且這兩種魚都有筑巢,分領地的習性,如果不打窩,只能走釣中偶爾釣獲幾條。打窩的話也需要比較持久的打窩方法,這樣才可能把不同領地的黃顙魚聚在一個釣點中。打窩可以使用羊骨頭打窩,或者羊油擦在磚頭上,火燒后羊油滲入磚頭,用磚頭打窩,這個方法對黃顙魚、鯽魚都有效果。或者蚯蚓碾碎,加黏土攪拌打窩。或者豬肝打成糊,加爐灰打窩,都是較為常用的方法。 以上的打窩方法,都是讓魚不能輕易的吃到食物,反而會讓魚長時間留在窩點中。這樣魚兒見到餌料,沒有不吃的道理,收獲自然會好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