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蒙古短趾百靈(拼音:méng gǔ duǎn zhǐ bǎi líng);英文名:Mongolian short-toed lark;學名:Calandrel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蒙古短趾百靈,又稱賽式短趾百靈、趾沙百靈、青藏短趾百靈,是云雀科中的一種。它在中國和蒙古繁殖,在亞洲南部過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2016)列為:無危(LC) 蒙古短趾百靈是一種小型云雀,體長14-15厘米,雌雄鳥的羽色難以分辨其差異。具有黃褐色細喙,頭頂及背面為沙棕褐色具有黑褐色羽軸紋,頭頂及頸后的黑褐色縱紋較細,背部的黑褐色縱紋較寬粗,眼周圍為淡黃白色,虹膜褐色,眉紋不顯著,耳羽沙棕色,頦及喉為污白色,喉側具有黑色粗縱斑,翼上覆羽灰棕色,飛羽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緣,尾上覆羽棕黃色,尾羽黑褐色具有大塊的白色端斑,最外側一對尾羽為白色,胸為白色帶有栗褐色縱紋,腹、脅及尾下覆羽為污白色,腳肉色。



 亞種與分類 Subspecies and Taxonomy蒙古短趾百靈最初被置于云雀屬Alauda中。它當時被認為是形態相似的大短趾云雀的一個亞種,但最近對線粒體和核DNA的分析表明,它與細嘴短趾百靈的關系更為密切。它在2016年被國際奧委會拆分,盡管迄今為止并非所有其他權威機構都承認這一重新分類。此外,一些權威機構認為蒙古短趾百靈是紅頂云雀的一個亞種。蒙古短趾百靈這個名字也被用作亞洲短趾百靈的一個替代名稱。短趾百靈這個備用名稱也可用于短趾百靈屬的其他三個物種。 蒙古短趾百靈喜好出現于開闊的草原或是農田地中,偏好干燥、植被稀疏的土地。善于在地面奔跑,并不甚畏人。繁殖季時會在空中飛行鳴唱,發出婉轉動聽的歌聲,也常在地面突出物上鳴唱。主要以昆蟲為食,其中大多為鞘翅目,除此之外,在非繁殖季時也會吃谷物的種子。在非繁殖季節,它是高度群居的,經常形成大群。
 蒙古短趾百靈歌聲是一種長時間的悠揚的雜音,經常在飛行中發出。當個體或鳥群飛過頭頂時,經常聽到它們的叫聲,有明顯的顫音,有一種吱吱的濕潤感"tr'liu, tr'liu, liu, liu"。

▲蒙古短趾百靈的叫聲,由PT xiao,2020-04-11錄于北京沙河水庫 蒙古短趾百靈繁殖于蒙古國東半部的大草原以及中國和俄羅斯的鄰近地區。它的繁殖范圍知之甚少,直到最近還被誤解為包括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在那里,這種鳥是一種常見的過路遷徙鳥。中國大陸的紀錄為5-7月間繁殖,在地面凹坑內營巢,每窩產卵多為4至5枚。 蒙古短趾百靈在印度過冬,主要是在南部地區,它的冬季分布不完全清楚。在通常的繁殖區、冬季和遷徙區之外,有許多記錄可能與蒙古短趾百靈有關,但由于區分該物種與大短趾百靈的問題,以及在這些物種被分割之前普遍缺乏信息,因此很難驗證蒙古短趾百靈的域外分布。

 Calandrella 是源自希臘文對一種百靈的稱呼。brachydactyla 是希臘文「短趾」的意思。 The Mongolian short-toed lark or Sykes's short-toed lark (Calandrella dukhunensis) is a species of lark in the family Alaudidae. It breeds in China and Mongolia and winters in southern Asia.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