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思考能開啟多維視角,能引起一系列變化;思考能帶來聯想、能帶來對比、帶來思想和情感的深度暢游。思考力是思維深度和廣度的能力,是人用智能力的大小。人對人生的思考,對職業發展通道的思考,對創業的思考,對壓力和危機的思考,只要思考有深度就必然會產生危機感,這就是思考力的力量。 思考是一個用智的過程,就是一個用理性考慮問題的過程。多數人習慣用感性來想問題,不愿意調動理性來想問題,因為使用理性來想問題會很累。感性是人類幾萬年、幾億年應對大自然進化出來的一種快速反應機制。有專家稱感性為系統1,理性為系統2。有些人幾乎一輩子都不會用系統2來思考問題。所以,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示人不要忽視思考,倡導人從思考入手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形成自己的觀念和思路,才能走好自己選擇的路。因為思考是對知識和經驗的一個消化過程。 智慧和思想來自思考: 思考產生智慧和思想。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上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后人把這個時間段稱為軸心時代。公元前500年這個時期的文化和科技都不先進,為什么會出現至今無法超越的先哲?這些先哲是通過學習成為先哲嗎?不是,是通過觀察和思考獲得智慧和思想,成為先哲。 我想表達什么?我想表達:只學習不思考只能成為一個知道很多知識的人,而不可能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思想的人,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實戰型的人,更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創新能力的人。 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思考力則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作用力。博學不等于優秀,牛頓和愛因斯坦在發現數學原理和相對論的時候都是二十多歲,當時的他們與五十多歲的許多人相比較并不是博學。 思考力決定危機感,危機感決定學習力,學習力決定行動力,行動力決定執著力,執著力決定思考力。人如果沒有了思考力就不會有危機感,就不會擁有接下來的學習力和行動力,因為內心少了一個驅動力。缺乏思考力的人做事只做表面文章,缺乏驅動力的人做事都是被動做事。所以,思考力的強弱決定人進取心和進取行為的強弱,是一個人成功路上的核心元素。所以思考力是諸多顯性能力的底層。 思考:總結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追問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推演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想實驗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復盤過程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以復盤為例:感悟智慧和思想來自思考。在復盤的過程中會有自我洞擦、自我反思、自我修正,并且心神在過程中會得到啟發、得到激發,這些獲得都是復盤的意義所在,也是智慧和思想來自思考的實例。 思考過程:思考起源于思考主體對某事物的矛盾或者對某事物的目的,是生物建立等價認知的過程。過程包括:對思考對象的擴大了解、找出問題、分析矛盾、思考解決辦法的不斷螺旋上升過程。 思考的方法有: 1.形象法——通過圖像的靜態或動態對意向進行的加工。它具有視感效應。 2.歸納法——是根據某一法則(概念、定理或公式)的推理與演算而進行的總結與綜合。 3.逆向法——是對意向進行的反歸納,也是一種有效的邏輯推理。 4.移植法——在推理的過程中,加入新鮮的內容。 5.聚合法——對新舊的信息內容進行捏造、扭曲與同化。 6.水平法——多方面、多角度進行的聚合。 7.垂直法——單方面或某一角度進行的歸納。 8.發散法——根據已有的信息資料并沿著不同的方向對意向進行的推理與演算。 9.演繹法——順應某一架構進行的歸納。如:按照一定的時間、路程、思想或觀念來歸納等等。 人,不是你學了多少,而是你思考的多少。是碎片化思考還是系統化思考?是有參照物的思考還是無參照物的思考?是深究的邏輯思考還是表象思考?思考程度決定人對事物、對社會、對規律體悟的程度。 對生活的思考,對職業的思考,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思考,對價值的思考,對環境狀況的思考,對人際關系的思考,對自己所做事的意義的思考,對目標的思考,對未來的思考。這些與自己心理和精神有著緊密聯系的事你思考了多少? 思考,有二個重要價值:1,讓自己了解自己,讓自己明白事物的規律,讓自己擁有反思和復盤的習慣,讓自己獲得觀察能力和洞察能力,讓自己的思維越來越豐富。2,思考過程是重構大腦神經系統的組織結構,讓自己大腦神經的組織結構與時俱進。 人的任何選擇最終都是心的選擇 思考力是有感性驅動的思考也是有理性驅動的思考→ →思緒、思境、思索、思維等都是思考,也是思考的過程。 人的任何思考和思考力都是由人的感性和理性組成:1,感性的底層是:杏仁核、多巴胺、敘事自我。2,理性的底層是:海馬體、大腦皮質、體驗自我。 杏仁核: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控住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內向或自閉癥也與杏仁核有關。多巴胺:1,調節軀體運動。2,影響精神活動。3,調節神經內分泌。4,對人有獎勵或打擊作用。敘事自我:記憶感受,像右腦翻譯官,永遠忙著編故事。 海馬體: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儲存轉換和定向功能。大腦皮質:可以抑制皮質下中樞的興奮,從而控制情緒和情感。大腦皮質是情緒最高的調節和控制機構。體驗自我:當下感受,側重通過過程衡量感受。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怎么去?”、“為什么要去?”、“去了要什么?”這一條線路是人一生都難琢磨清楚的線路,線路上的問題也難回答清楚。但是思考這條線路里的邏輯和思維能幫助人解決很多基礎性問題。 思考人的生態位:人與自己的關系、人與家庭的關系、人與職業的關系、人與公司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看清楚自己在這個系統里的生態位就是智者,就能把握進退,就能最大化地活出自己的自由和價值。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力來構建自己的關系,定好、定準自己的位,從自己的起點走向自己想要的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