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溝通是理解和共情,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和尊重時,他們才會敞開心扉,跟父母真的親近起來。 在抖音上看見一個視頻: “我沒有這樣的父母,他們都不懂我,沒人跟我交流。” 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家庭里,父母都不善于考慮到孩子的處境,習慣用古板、說教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著名教育專家李子勛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主要還得把話說到孩子心里,這樣孩子才會心服口服。
孩子無話可說,都是被父母逼的 在知乎上看見了一個關于“是什么導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長溝通?”的問題。“小時候沒有零花錢,每天早餐找零的幾毛錢存下來,存好久,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漂亮本子,然后跟我媽分享:你看我的新本子好看嗎?“小時候跟媽媽一起去逛街買衣服,95%以上的時間是在陪我媽逛她的衣服,看她試穿,等她砍價。買我的衣服時,我媽從來不幫我買我覺得好看想買的衣服。孩子每一次談話的積極性,都被家長“你沒有?你怎么?不行!”這樣強勢、指責的語氣澆滅。捉捕不到孩子語言背后的情感需求,成為了親子溝通最大的障礙。近期熱播的綜藝節目《敞開心扉的少年》里,11歲的王禹然,沉迷電子產品,不愿和媽媽交流。媽媽想盡辦法,甚至對他打罵,兒子還是不改,無奈之下,媽媽只好到節目組求助。媽媽脾氣暴躁,很少顧及兒子的想法,每次兒子想跟她說什么呢,她就會對他說:“你別說了,行了你就聽我的。”兒子的想法得不到媽媽的回應,后來兒子情愿一個人看電子產品,也不愿和媽媽再多說一句話。“很多本可以處理妥當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發,其實是因為一些極為瑣碎的原因。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我們好愛講,但是不愿意聽。” 每一個不愿溝通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不懂得傾聽的家長。 懂得傾聽,給孩子說的機會,才能明白孩子想要表達的真實需求。
會“套近乎”的父母 才能做孩子的心上人 在一次夏令營中,教練引導孩子們做“情緒管理闖七關”,多位小朋友抽中“心里有快樂的事,如何處理?”親子溝通只有建立在良好的感情基礎上,孩子才會向對待朋友那樣,對你敞開心扉,吐露心聲。身邊有對母子,兒子上初中后,很少和媽媽聊天,說不上幾句,就沖媽媽喊:“你不懂,我忙的很,不和你說了。”媽媽不知道兒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因為他什么都不說。后來,媽媽發現兒子對電腦很癡迷,書包里裝了不少電腦方面的雜志,媽媽就有意問孩子一些電腦方面的問題。一看媽媽是來請教,孩子一下就來了興趣,覺得媽媽很超前,于是就很開心的跟媽媽聊起來。媽媽借共同的“電腦”話題,創造聊天的機會,又以“請教”的態度獲得孩子的好感,從聊電腦到聊生活,成為了交談甚歡的好友。家長要主動與孩子溝通,讓孩子認為你愿意和他做朋友。當孩子和父母成為朋友之后,才會暢所欲言表達內心的想法。在一期《少年說》里,初一女孩兒宋南希和爸爸稱兄道弟,關系非常親密。爸爸經常和她搶樂高玩兒,還和她一起八卦媽媽的穿衣搭配,兩個人聊的不亦樂乎。在媽媽的眼里,她和爸爸就是家里的兩個孩子,都不用生二胎了。宋南茜還在臺上對爸爸表白:“爸爸,希望我們的關系能這樣一直融洽下去,我們一直做好哥們兒行嗎?”當大部分家長正在為青春期“敏感的親子關系”倍感焦慮時,宋南茜的爸爸卻輕松成為了孩子交心的鐵哥們。爸爸通過“玩樂高,聊八卦”主動向女兒示好、套近乎,在投機的話題和風趣幽默的聊天方式中拉近彼此的距離,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抓住孩子的興趣點,有共同的話題,才能激發孩子想說的欲望。融入孩子的生活,陪孩子做有趣的事兒,才能讓孩子信任家長,放心的把心里話說出來。
學會和孩子溝通 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最近,看了一檔綜藝《超腦少年團》,其中,選手朱克儒爸爸的一句話,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朱克儒的爸爸抱怨孩子不愿和他交流:“平常只是在接他放學的五分鐘聊一會。”看完這一幕,我感觸很深,朱克儒和爸爸之間存在的問題,也是現代親子溝通的一個痛點。為什么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真的是孩子不愿主動交流嗎?“一種是因為孩子沒有太多時間交流。 另一種原因,是孩子覺得和父母缺少共同話題,覺得說了也聽不懂,說了也白說。” 怎樣改善與孩子的溝通,促進親子關系的親密,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家長重視每天睡覺前的半小時,主動和孩子聊一聊有趣的事情。“孩子,今天你們學校發生什么有趣的事兒沒?” “媽媽在網上學會了一個網紅點心,特別好吃。” 培養孩子和家長睡前聊天的習慣動作,從而加深孩子對父母的感情,促進親子之間的交流。 溫馨的房間、親密的身體接觸、輕松的話題,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當孩子孩子回家悶悶不樂,告訴父母:“我的同桌今天不和我玩兒了。”這個時候,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情緒,主動傾聽孩子的內心,共情孩子的感受。對于孩子來說,他的好朋友不和他玩,他今天玩游戲輸了,甚至只是回家晚了一些,雖然對家長而言,這些可能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天大的事情。重視孩子內心的“小事”,俯身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主動和孩子同頻,成為孩子愿意傾訴的知心人。3. 用詢問替代命令的語氣,將高高在上的姿態換成對孩子的欣賞。晚上,媽媽監督孩子寫作業,第二天要考試,媽媽推開門卻發現他正在畫畫。媽媽溫和的問:“寶貝,明天要期末考試了,今晚有什么計劃?”在孩子學習上,高姿態的要求他、對他講道理,會讓孩子越來越壓抑。換一種表達方式,做孩子無話不說的媽媽,讓孩子毫無顧忌,暢所欲言,才更重要。媽媽說:寶貝,媽媽今天很累了,在玩兒10分鐘就睡覺啊。”如果孩子不肯,媽媽再次去表達:媽媽今天身體不舒服,需要好好休息,你也要早點睡,要不然明天媽媽會眼睛疼,你也不能早起寫作業。孩子在了解媽媽的想法后,一定能理解媽媽,也會爽快的按照約定時間睡覺。很多時候,向孩子表達真實的感受,才能更好的獲得孩子的理解。改變固有的思維方式,摒棄慣用的說話方式,才是良好溝通的開始。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想要孩子真實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就要給孩子一個“愛”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和父母的情感緊緊連在一起。好的溝通方式,打開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心,也開啟了孩子人生最美好的起點,從此樂觀積極,向陽而生。點個“在看”,懂得溝通的父母,才是給孩子人生最好的禮物。共勉。 本文來源:媽媽抱團 (ID:mmbaotuan),關于養育孩子的干貨,這里都有;關于經營家庭的苦甜,我們都懂。媽媽抱團,一起成長,歡迎關注。湖北e家庭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