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典詩詞,詠秋的篇章很多。中國的古代文人,最是多愁善感,大約從宋玉開始,就有了悲秋的情懷。比如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不過也有例外,唐代的大詩人劉禹錫性格非常豪邁,他不悲秋,反而贊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確,秋之美似乎別有一番情致,尤其是北國之秋。 它如同一幅長卷,或是一壺醇酒,總是讓人漸入佳境。 初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柔。初秋的夜啊,是那樣清涼,讓你不知不覺安靜下來,亮著一盞燈火,把卷而讀,然后一夜清眠,夏夜的酷熱難耐不知何時已溜去了爪哇國。初秋的雨啊,是那樣纏綿,剛才還是碧藍的天,忽然飄來一朵云,細細的雨絲就飄下來了,落到臉上、掌心,涼涼的、癢癢的,那是云朵送給你的親吻。初秋的風啊,是那樣溫柔,它就那樣輕輕地搖著懸鈴木的小鈴鐺,生怕它們掉下來。 初秋,會讓人心生一分多情:有愛人的,想對愛人更好一點;沒有愛人的,渴望談一場戀愛。所以你會明白,為什么牛郎織女是在七月七鵲橋相會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美好的愛情一定是有相伴,也有思念的。 過了初秋,自然是仲秋了。仲秋來得爽、來得快、來得美。仿佛就那么一兩陣秋風,三四場秋雨,就給田野繪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那金燦燦像鋪了金的是稻田、玉米田,那紅彤彤如片片晚霞的是高粱地,那白花花銀裝素裹的是棉花田......更不要說果園里,每一棵果樹都美成了一幅油畫:碧綠的樹葉藏不住那累累的果實,紅艷艷的蘋果和山楂,粉嘟嘟的水蜜桃,黃澄澄的大鴨梨,紫瑩瑩的葡萄......農家的菜園里,蔬菜也都長得胖墩墩了:大冬瓜、大南瓜、大白菜、大蘿卜...... 農人們一邊忙著收莊稼,一邊趕著播種冬小麥。城里人則開心地去各個采摘園采摘游玩,孩子們興奮地笑著鬧著。秋天就是這樣慷慨,它送給人們豐收的喜悅、勞動的快樂! 棗樹,對于農家庭院是一個特別詩意的點綴。或門前,或房后,也許一株,也許兩株。葉子綠得發亮,棗子紅得發亮,一串串沉甸甸地掛在枝頭,逗引著饞嘴的大小孩子。杜甫有詩“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中秋節最應時令的水果,就是大棗,咬一口,脆生生的甜。 到了晚秋,走出家門,目之所觸,一切皆美。喜歡在晴日,拿一塊地毯,鋪在草地上,閑閑地看薄薄的云,飄過藍藍的天,一群大鳥排成一字形,奮力穿過云層,鳴叫著而去。喜歡去秋水邊,看清清的水,流過白白的沙、綠綠的藻。“霜葉紅于二月花”,水邊的紅樹,如亭亭的美人殷勤相伴。山坡上,田野中,小路邊,幾乎所有的樹木都換了新裝,變得花俏了,熱情了,美麗了!黃的、紅的、紫的、粉的......杜甫有詩寫得好“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深秋最美的那道景致,是一兩株大柿樹,在山里或是農家院。風吹光了葉子,只剩下一樹柿子,頂在枝頭,黃澄澄的,像極了小燈籠,喜慶得很,也雅致得很,是極易入詩入畫的。 此外,田野里還有一種景色,是南方所沒有的,那就是冬小麥。中秋節前后種下的冬小麥,到深秋時長勢正好,綠油油的望不到盡頭,如春韮一般葳蕤。可惜,一直生長于南國的宋玉,也許從沒看過這番生機勃勃的秋景...... 北國之秋,正如一位個性鮮明的女子,溫柔、明麗、多情、灑脫......讓我怎能不愛你啊,北國之秋! 李春艷,筆名春燕。唐山市作家協會會員,遵化市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發表于《中國精短小說》《唐山文學》《唐山晚報》《青年文學家》《金秋文苑》《四季風》《畿東文學與藝術》《綠洲詩刊》等雜志與報刊。2019年9月份“首屆新時代·魅力中華文學、書畫大獎賽”中,獲得散文類銅獎,并刊登于《綠草如茵》大獎賽作品集;2020年首屆“山莊老酒杯”詩歌·詩詞大獎賽中獲得詩詞類二等獎。喜歡讀書,喜歡旅行,喜歡用文字愉悅自己。 編委會 主辦:遵化市作家協會 顧問:關仁山 峭 巖 李春雷 楊立元 東籬 王立新 馬良 張國印 編委:范麗麗 張國印 曹雪艷 張玉紅 王翠紅 楊曉健 主 編:曹雪艷 副主編:王翠紅 楊曉健 編 輯: 小說與兒童文學:代文靜 散文與報告文學:楊曉健 徐小東 現代詩歌:王翠紅 王穎春 劉艷芹 古體詩詞:劉艷芹 張志明 評論與文學動態:梁淑艷 燕山詩文 遵化文學愛好者的精神家園 置頂公眾號,每日第一時間閱讀 長按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