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4億年至2.32億年前三疊紀時期,地球曾經歷了一次非常罕見的潮濕期,這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Carnian Pluvial Episode),在這段時間里,雨幾乎是終年不休,而正是這一場綿延200萬年的雨,成就了地球上的一代霸主——恐龍。 發現 由于地球的板塊運動,地球表面的陸地分布一直在以非常緩慢的速度變化,在三疊紀時期,地球表面的陸地曾經連成了一體,這片巨大的陸地也被稱為“盤古大陸”(Pangea)。 由于“盤古大陸”太過廣袤,來自海洋的潮濕空氣無法深入其內部,從而使得干燥少雨成為了貫穿整個三疊紀時期的主旋律,以至于在三疊紀的巖層中充斥著一種代表著干旱的紅色砂石。 不過三疊紀并不是一直都很干旱,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在三疊紀的紅色巖層中存在著一層的灰色巖層,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強降水痕跡(如淤泥沉積物、植物殘骸形成的泥煤、流水沖刷形成的圓石頭等等),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這種灰色巖層在世界各地的三疊紀巖層中普遍存在。 除此之外,同時期的動植物化石以及沿海地區的沉積巖,也從另外的角度提供了相應的證據,種種跡象都表明,地球曾經歷了一次漫長的強降雨過程,科學家通過放射性碳定年法測算出,這個強降雨過程從2.34億年前開始,至2.32億年前結束,隨后人們將其命名為“卡尼期洪積事件”。 成因 科學界普遍認為,導致卡尼期洪積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火山運動。 在該事件發生之前,“盤古大陸”就已經開始趨于裂解,這導致了地球上的火山運動非常頻繁,特別是位于“盤古大陸”西北角的一堆火山的噴發尤其劇烈,而這也被稱為“蘭格利亞大噴發”(Wrangellian eruptions )。 隨著火山運動的持續,大量的二氧化碳從地球內部洶涌而出,它們不斷地在大氣層中堆積,并引發了越來越嚴重的溫室效應,地球的氣溫也隨之節節攀升,高溫的天氣使得海洋大量蒸發,從而導致了強對流天氣在地球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當地球的氣溫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雨就變得幾乎連綿不斷,而此時大氣層中的氣流也變得異常狂暴,即使是廣袤的“盤古大陸”,也無法阻擋來自海洋的強勁氣流,它們攜帶著大量的水汽持續不斷地沖入這片陸地的深處,于是一場全球性的大雨就開始下了起來。 一方面,地球上的火山運動源源不斷地將“新”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層中,造成地球的氣溫居高不下,進而引發全球性的降雨,另一方面,持續的降雨可以給地球降溫,并稀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所以雨就幾乎是一直下個不停,即使是有些區域偶然出現晴天,也很快就會被雨天代替。 直到200萬年之后,地球上轟轟烈烈的火山運動逐漸平息,這場全球性的降雨天氣才算是停了下來。 恐龍的崛起 在卡尼期洪積事件發生之前,地球陸地上的植物主要是像節蕨、石松這一類較為低矮且易于消化的植物,而當時生活在地球陸地上的脊椎動物,則是像水龍獸、喙頭龍這一類的動物、 此時的恐龍則是被邊緣化的角色,其化石數量僅僅是所有陸生脊椎動物的5%左右,根本就配不上“地球上的一代霸主”這個稱號。 然而在卡尼期洪積事件期間,持續不斷地降雨讓當時地球陸地上的主要植物遭受重創,與此同時,像松樹、柏木、杉樹這一類耐水的裸子植物卻在短短幾十年內就迅速崛起,它們在地球上不斷擴張,形成了一片片茂密的森林。 相對而言,裸子植物長得更加高大,其植物纖維也更加粗糙,于是當時在陸地上占主導地位的植食動物就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局面,那就是明明身處于一大片生機盎然的植物之中,但偏偏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食物,因為它們無法啃食到位于高處的嫩葉,而它們能夠啃食到的植物枝葉卻含有粗糙的植物纖維,以至于它們無法有效地消化。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無法獲取到足夠食物的植食動物就紛紛死亡,這又導致了以它們為食的食肉動物日漸式微,然而對于恐龍來講,這卻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恐龍是可以用雙足來直立行走的,并且它們還具備了較長的脖子,也就是說,在同等體型的情況下,恐龍可以啃食到其他動物無法夠到的嫩葉。 更重要的是,相對于其他動物而言,恐龍的牙齒與消化系統更加發達,科學家還在化石中發現,當時恐龍的胃中就存在著用于研磨食物的胃石,而這可以幫助恐龍更加輕易地消化裸子植物的植物纖維。 憑借著上述優勢,恐龍在卡尼期洪積事件期間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而這一點可以從它們留下的化石數量就可以看出來,化石證據表明,在卡尼期洪積事件結束之后,恐龍的化石數量在所有陸生脊椎動物中所占的比例,從之前的5%一路飆升到90%,并且表現出了迅速多樣化的趨勢,肉食恐龍也已經出現。 在此之后,恐龍就在地球上一發不可收拾,它們很快就占據了因為卡尼期洪積事件而空缺出來的生態位,進而成為了地球上的一代霸主,由此可見,正是這一場綿延200萬年的雨,成就了恐龍的傳奇。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里,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