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毋庸置疑是這部電影的主角。然而,這一次我并不想詳談孔子,我想談一談幾位配角。換個角度看電影,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說實在的,看過這部電影,孔子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這些劇情很好的體現了孔子的智謀,那城前的火海著實震撼,雨中的仰天大笑也無比令人心酸。但是真正打動我心的,偏偏是那些在劇中僅僅出場幾次的配角。 南子,衛國夫人,衛靈公背后真正的掌權者。論風評,南子確實不好,不過是一淫亂的風流女子。但論政治見識,竊以為,南子要高于當時的諸多君主大夫。 在孔子出魯國之前,南子便曾出場。那一次出場,太子主張收留公山狃,衛靈公全聽南子之意,反復小人不足為用,況且魯衛兩國唇亡齒寒,又如何因一公山狃而得罪魯國;而后南子道:“把孔子請來吧,他可以輔佐教諸位公子,衛國就可以無憂了。君上,寫份國書禮聘孔子。”君上疑惑:“那孔子他肯來嗎?”南子道:“孔子一直懷才不遇,在魯國的仕途受三桓制約也障礙重重。寫封國書禮聘他,他來最好,不來,魯國也會重用他,魯國強大,制約齊國,也不壞。”我尚且不知這里可否有南子的私心,但不可否認,南子識局勢愛賢能。雖說這段話,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襯托孔子而存在,但當我們站在衛國,竟會發現為太子所恥笑的“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這女子當真比他強著不是一星半點。 之后的一次登場,便在“子見南子”這一幕中。就表面來看,似乎是南子色誘失敗,孔子為君子而不亂。但是在我看來,這里又何嘗不是南子對孔子的一種試探,一種想要得到認可的試探。南子未能得到孔子的認可,孔子也未能得到各路諸侯的認同,兩個不同的人,卻仿若彼此在這世間少有的知音。也如南子所道:“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父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思來想去,仿佛什么話、什么詞來形容南子都有不當,便用一句最是平淡無奇的語言吧,這個女人不簡單。 顏回,孔子極為欣賞、極為喜愛的弟子。子路,一心一意跟隨孔子。當孔子被驅逐出魯國時,失意的孔子走在道上,抬頭,便看著顏回已候自己多時。顏回說了這么一句話:“夫子在哪我在哪。”不多時,子路等眾弟子一同趕來,跟隨孔子踏上了周游列國之路。他們個個拋下功名財富,只愿追隨他們所敬重的夫子。 本影片唯一讓我落淚的,便在于顏回與子路的相繼去世。行在冰河之上,冰面破裂,一車書簡盡數落入水中。顏回一次又一次地浮出水面,又一次又一次地潛入水中,捧上一卷又一卷的書簡。顏回會水,本可以相安無事,卻又偏偏為著夫子的書籍。而我,分明知道著這段劇情的修改與不合邏輯(顏回因病逝世,竹簡也應浮在水面),奈何這劇情太煽情,一個誓死守護夫子思想的顏回,讓我不禁潸然淚下。前者眼淚還未落盡,后者眼淚接踵而至。子路為了保護幼小的衛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而被殺害,臨倒之時,他撿起自己的冠帽:“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如孔子所言:“壯哉子路!不愧為真君子。” 季孫斯,雖說他這個人并不討喜,但在這結尾處,卻也是讓我見識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也許,他配不上君子一詞,但風雪中,他等待孔子,這里還是可以讓我感受到他迎回孔子的誠心的。劇中,他也曾言,我當年做了錯事,不該把孔子驅逐出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可以放下身段、放下所謂的面子,去面對現實、去迎回孔子。這,也是相當難得的。 就這電影而言,改編嘛,總會有些不合史實、不合情理之處。就這電影中的情節來講,幾個配角,偏偏是真正打動我心的。執政的南子,講出了孔子的心聲,一箭穿心,腦海中的回放亦是與孔子的那次面談;執著于撿回書簡的顏回,誓死捍衛夫子的思想;戰死的子路,臨死前都要正冠帽;“惡人”季孫斯,不斷地努力挽回自己的過失,壽命將終,也定要親自迎回孔子。你細細地品,竟會發現他們都像是孔子的分身,他們的身上都在不經意間,體現著孔子的品格與魅力。 換個角度看電影,從配角看主角,我認識了這些打動我心的配角,似乎在不斷認識著一個更全面的孔子。 付嘉妮:涉縣第一中學18實驗1班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