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為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的合稱。我國古代醫書《中藏經》中就有對于三焦的記錄。書中寫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內、外、左、右、上、下。”中焦對應脾胃,上焦對應心肺,下焦對應腎臟、膀胱、大小腸。其中中焦位于上焦與下焦之間,是氣血生化之所。也是保證五臟六腑上下內外相通的關鍵所在,是調節人體寒熱陰陽平衡的中轉之所。所以中焦在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焦脾胃的暢通與否和正常的運轉是關系人體健康的關鍵。 中焦不通是造成多種疾病的根源。人體中焦的正常運轉是可以將體內的毒素排出的。如果人體氣血暢通就不會在體內形成氣滯血瘀,如果人體陰陽平衡也就不會在體內形成寒熱互結。然而在日常對于患者的診療中有很多病癥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中焦運轉不利,氣滯血瘀寒熱互結造成中焦瘀堵。中焦瘀阻的癥狀表現為:腰肌勞損、腰酸、腰痛、胸悶、腹脹、胃脹、便秘等。 中焦是溝通上焦、下焦的樞紐,又因為集中了重要的解毒器官就是肝膽,重要的消化器官就是脾胃,因而一旦中焦淤堵,就會對人體的健康影響很大。很容易出現“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用通俗的理解也就是口腔容易上火,但是腳會冰涼。又如口氣重,運化很差。所謂的“上火”,即火在上,寒在下。由于中焦脾胃淤阻,導致陽氣不足于下,從而虛火上炎于頭面,出現頭面、耳、眼、口、鼻、咽喉的等癥狀,如痤瘡、咽喉腫痛、扁桃體炎、面紅、眼紅、口腔潰瘍、頭暈、頭痛等。 人體的元陽來自于腎,也就是先天之本,它決定著我們生命的長短;中焦脾胃之陽乃后天之本,這是我們可以左右的。比如日常不暴飲暴食,杜絕生冷涼或者刺激性強的食物,保護好中焦脾胃,對于健康大有裨益。張東明醫生認為,寒涼藥物雖暫時有去火之效,但畢竟會耗傷人體唯一能左右的后天脾陽。如果脾陽一損,則后患無窮,百病因而叢生。因此,臨床診療中大夫一定要做到辨證準確,遣方得當,辨別患者病癥的虛實,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針對因中焦淤阻所產生的系列疾病,有著中醫臨床診療經驗近50年的張東明醫生認為,中醫治療則采用疏通中焦,使氣機通達、氣血通暢,將淤阻之物排出體外以達到中醫治病求本的目的。保持中焦的暢通是保證健康的基礎,因此,通中焦、排毒素是治療各種慢性疾病的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