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哐哐,嚓嚓嚓,咚咚咚!依呀哦悠呀――悠揚的聲音從鄉村的空氣中濾出來,水一樣在鄂西的群山流淌,這就是鄂西吹打樂。 那些樂器,當地人叫響匠家業,由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兩部分組成。吹奏樂器有土笛、巴嗚、嗩吶、長號等等。打擊樂器有鼓、鑼、鈸、云鑼、梆子等等。那些優美動聽的音樂,就是靠這些樂器共同吹打出來的,奏出的樂曲自然就是吹奏樂和打擊樂兩部分組成。每一個樂手都在用心吹打,輕重快慢,恰到好處。濃厚的民族風格,像一幅畫,張貼在萬山之中。濃郁的鄉土氣息,宛如泉水,汩汩流淌在山川之上。 這些樂手都是鄉村的農民,當地人叫他們響匠師傅。他們衣著樸素,眉宇間掛著大山般的忠厚。手指被生活鍛煉得粗大,有著鋼筋般的力量,可一旦操持起那些樂器來,卻變得如女人的纖纖玉指一般靈活。他們就用那一雙雙大手,打擊出一段段優美的音樂,其中最著名的叫打溜子。 每逢節日、壽誕、喬遷之時,他們被村民們請了去當座上客。在接受了主人的禮數后,或三五人站成一排,或是站著不動,或是邊走邊打。 他們鼓起腮幫,能吹奏出堂調、大調、客調、茶調等等變化多端的曲牌。在不同的場合、情境里,樂手們能從三百多個曲牌中,找到合適的來演奏。他們能根據上菜、禮儀、迎賓等等不同的儀式,把氣氛推向高潮。 鈸在他們手里像玩具一般,能打出悶擊、亮擊、側擊、柔擊、擠鈸、蓋邊等不同的花樣;馬鑼也似乎成了調皮的猴,上下翻飛,單鑼、花鑼等不同技法讓人眼花繚亂;而那面篩子似的大鑼,則通過打心、打邊、長音、短音,把人們帶進不同的情境之中。模仿飛禽走獸聲音和形態的“雞婆唱蛋”“野鹿銜花”,贊美自然景觀的“風吹牡丹”“古樹盤根”,歌唱豐收平安的“四季發財”“安慶調”等等,均被他們演奏得活靈活現,魅力無窮。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滿堂紅了。師傅們能通過悠揚的嗩吶聲、長號聲,讓主人心甘情愿地把長紅披到長號上。 鄂西吹打樂,就是結在四季里的果。那果實掛在鄂西人的心坎上,碩果累累,甘甜沉醉。勤勞迎來了豐收,善良換回了友情,勇敢驅走了寒冬,堅強筑就了安寧。任何艱難困苦都被踩成了腳下的坦途。 鄂西吹打樂響在婚姻的殿堂里,從此筑起幸福的家;響在壽誕的筵席上,孝順的美德譜成了曲;響在亡人的喪禮上,唱成了生命不老的歌。 鄂西吹打樂,就是浩浩蕩蕩的河,從上古滾滾而來,一直向未來流去,流成了生命的河,流成了千古的絕唱。 |
|
來自: 郭嚴祥 > 《巴渝地區吹打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