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普及非遺知識,展現(xiàn)我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保定市文廣新局特別奉獻《非遺印記》,推出“非遺項目”季,透過非遺項目,使更多民眾了解、認識其存續(xù)現(xiàn)狀,以期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今天刊發(fā)第二十篇:涿州十不閑。 簡制的十不閑樂器架 十不閑是產(chǎn)生于明末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常活躍在民間花會表演中。十不閑的主要道具是一個方形架子,架子上拴有鑼、鼓、鈸等打擊樂器。表演時由一名表演者操作,手打腳踩,可謂手腳不什閑(一齊忙),故名十不閑,又稱什不閑。另一說法,最早出現(xiàn)的十不閑架子上拴有十種樂器,所以得名十不閑。十不閑有說唱型十不閑、歌舞型十不閑、戲曲型十不閑等幾種表演類型。 涿州十不閑表演 涿州市的三城村位于涿州城區(qū)以西20公里處,建于宋代,早期由梁、趙、姚三姓氏百姓居此立莊,故取名三城,是涿州十不閑的最早產(chǎn)生地。據(jù)三城村老藝人講述,清代乾隆年間當?shù)匾延惺婚e會,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都要出會到涿州城內(nèi)表演。約在清道光年間,十不閑與流傳于當?shù)氐牧硪环N曲藝表演形式蓮花落相融合,開始用十不閑的表演形式演唱小戲,逐漸形成戲曲型十不閑。 涿州十不閑表演 涿州十不閑表演 涿州十不閑的樂器架一般高1.05米、寬1.2米,組裝有鑼、鼓、鐃、鈸等樂器。表演者兩手分執(zhí)鑼、鼓槌各一,架子兩邊拴著的鐃、鈸用線牽至腳上,手腳配合擊打鑼、鼓、鈸等,奏出各種不同節(jié)奏的樂套。十不閑隨民間花會表演時,一般在牛車上鋪以木板,將十不閑架子置于其上,一人打十不閑樂器,另一人或幾人坐于車上演唱。也有使用一小型木制廂臺,十不閑架子及表演者在廂臺上,廂臺之下穿兩根木杠,出會時由4人(或多人)抬行,邊走邊唱,也可停下來唱。撂地攤(即固定場地)演唱時則將十不閑架子搬到地上。因十不閑架子類似天平,十不閑班會又被人們稱為“天平會”。 涿州十不閑表演 十不閑是典型的說唱藝術(shù),唱詞古樸、合轍押韻,且又明白如話,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音樂曲調(diào)也比較簡單,唱法為清唱式,上下句來回翻。演唱時不打十不閑樂器,唱完一句則在強拍上打一下,故有“唱不打家伙,打家伙不唱”之說。 涿州十不閑傳統(tǒng)曲目有《赴會》、《小拜年》、《妞兒要婆家》、《雙燈記》、《朱洪武放牛》、《小天臺》、《趙美容吊孝》、《春天段》、《秋天段》、《摘棉花》、《小姑賢》、《小姑不賢》、《四賣》、《王小趕腳》、《丁香割肉》等20余個,這些曲目按表現(xiàn)內(nèi)容的不同,采用男女配戲、歌伴舞、打板唱曲、嗩吶伴奏等多種形式進行表演。 編輯:周艷文 校對:胡新玲 資料提供:陳亮 微信:wenhuabao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