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人口地理學創(chuàng)始人、盟員胡煥庸誕辰120周年紀念日。這個名字為人熟知是源于一條線——“胡煥庸線”,即“璦琿-騰沖線”。這是一條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在學術圈,它以其科學性和穩(wěn)定性,被公認為中國綜合國情的頂級分界線,成為與“秦嶺-淮河線”“長城線”并列的一條重要的國家地理分界。 胡煥庸 字肖堂,1901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蘇宜興。1919年考取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史地部,1923年畢業(yè)后赴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任史地教員,同年赴法國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學院進修。回國后歷任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研究院地理研究部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主任、人口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人口學會顧問、上海人口學會會長等職。2018年入選首批“上海社科大師”。 1935年,胡煥庸發(fā)表論文《中國人口之分布》時,提出“璦琿-騰沖線”是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引起了學界的轟動,并將此線譽為“胡煥庸線”。這條線暗合氣象上的降雨線、地貌區(qū)域分隔線,蘊藏著神奇的規(guī)律性和生命力。這些年來,“胡煥庸線”因其超乎想象的穩(wěn)定性,學術聲譽日隆。1935年,這條線西部人口占全國4%;而用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再算,因分辨精度不同,西部人口的占比大致在5.6%到6.3%之間,變化甚微。 這條看似“橫空出世”的線,其實是基于嚴謹、枯燥、長期的學術研究。“胡煥庸線”的本質(zhì)是找到了刻畫中國人口空間形態(tài)的最為簡潔的方式,進而成為一條穩(wěn)定的國情地理分界線,對國家的均衡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民族振興和國防安全都有著深刻的影響,體現(xiàn)了重大應用價值。 作為中國現(xiàn)代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胡煥庸不僅引進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從人地關系的角度深入研究我國人口問題和農(nóng)業(yè)問題,還在培養(yǎng)地理人才,創(chuàng)建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學術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3年,胡煥庸調(diào)至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任教授,擔任本科生的教學工作,教授亞洲自然地理、歐洲自然地理兩門課程。1957年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了人口地理研究室,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人口研究機構,胡煥庸任研究室主任。他在地理教育戰(zhàn)線上馳騁了60多年,從而形成他自己的教學風格。他的講課不落俗套而是先提出中心問題,然后進行細致的分析,娓娓動聽,引人入勝。他的一堂課,集中要點雖只是三言兩語,配合一幅地圖或者一張表格,分析起來卻是豐富多彩滿滿的一堂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983年,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室改為研究所,八十高齡的胡煥庸出任所長。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所在人口地理學、人口經(jīng)濟學和人口社會學以及實際應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出版了《論中國人口之分布》《中國人口地理》《世界人口地理》《人口社會學》《人口生態(tài)學》等諸多奠基著作。 編輯:郭琪 |
|
來自: heshingshih > 《人口普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