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在中國的自然地圖上,出現了一條人口地理的分界線:瑗琿—騰沖線。這條線是當時著名的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在創制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的同時考定的。它是一條在地圖上看得見,但在當地考察時卻找不到的線,但實際上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分水嶺。
首先,它是一條人口地理的分界線。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瑗琿(今黑河)到云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以此線為界,約有94%的人口居住在約占全國土地面積42.9%的東南部地區,約6%的人口居住在約占全國土地面積57.1%的西北部地區。
其次,它是一條自然地理的分界線。它基本上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兩邊地理、氣候迥異,所以它不僅是我國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的自然地理分界線。
再次,它是歷史地理分界線。從歷史上看,這條線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還是中國歷史地理分界線。從這條線的周邊,可以清晰尋找中國的疆域、今天我們稱之為中華文明的影響是如何從中原地帶,一點點拓展到西部與北部的蹤跡。
這條線穿越的省會及城市有:
(1) 黑龍江段 哈爾濱--愛琿--伊春
(2) 山西段 河北張家口--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太原——臨汾(洪洞縣)
(3) 陜西段 河南三門峽市——陜西西安——商洛——漢中
(4) 四川段 綿陽(江油、北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
(5) 云南段 昆明——大理(巍山)--騰沖
后來在1984年,我國將這條線修訂沿長至瑞麗。這條線在人口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中如此重要。后來人們就以它的考訂著的名字命名,稱之為“胡煥庸線”。
72年之后,這條看不見的線仍然主宰著中國東、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與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區的人口增加了,但東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參見王其寒瑗琿—騰沖線考察系列日志)
背景資料: 胡煥庸,1901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蘇宜興,1998年4月30日在上海病逝。胡煥庸先生一生孜孜耕耘于地理學、人口學等多個領域,是我國人口地理學的開創者,也是我國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奠基人。早在30年代,胡煥庸就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我國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方面第一批論文。其中,最重要的論文—— 《中國人口之分布》,這是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法,繪制《中國人口密度圖》。《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著重分析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特別是我國東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鮮明對比。我國東南部地狹人稠,而西北部地廣人稀。文章通過分析對比,找出一條可以顯示兩側人口稀密懸殊的明確界線,那就是自黑龍江之璦琿(即愛輝,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騰沖的直線。根據作者當時的分析,在此線之東南,全國36%的土地,養活全國96%的人口。反之,在此線之西北,在全國64%的土地上,只有全國4%的人口。這就是說,同全國平均密度相比,東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僅及其1/16。在二者之間,平均人口密度成42.6與1之比。很明顯,愛輝—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所承認和引用,并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胡煥庸首次創造性地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存在著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愛輝(今黑河)—騰沖線,這條被國內外學者名之為“胡煥庸線”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時至今日不僅基本穩定存在,而且被發現對其他人文地理景觀也很適用,具有廣泛的科學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