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綠洲--葡萄溝 火山捧出綠絲絳, 溝壑田園分外嬌。 瓜果飄香名萬里, 甘甜可口數葡萄。 游覽葡萄溝 一園滴翠一園風, 半掛葡萄半掛藤。 雪水汗流融一體, 世間上品始揚名。 曾記否,早在70年代后期關牧村以渾厚、甜美、深情的女中音演唱的一首《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歌聲送來了微風中綠茵下的葡萄,成就了一個名叫阿娜爾罕的維吾爾族姑娘和駐守邊防哨卡的克里木的真實的愛情故事。同時,新疆戈壁深處一個叫做吐魯番的地方盛產葡萄便刻進了人們心里。原來,這個地方就是吐魯番著名的景點葡萄溝。 吐魯番葡萄溝,位于新疆吐魯番市區東北11公里處,是火焰山下的一處峽谷,南北長約8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葡萄溝現有葡萄田400公頃(6000畝),主要種植著名的無核白葡萄、馬奶子、喀什哈爾、黑葡萄、比夾干、梭梭葡萄、紫葡萄等數十個葡萄品種。2007年,葡萄溝風景區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風景秀麗的葡萄溝,以盛產優質葡萄而馳名中外,被譽為天然的葡萄博物館。 2019年10月14日,我們神奇般地走進了這火山綠洲--葡萄溝。 黃色的名為“葡萄溝民俗村”景區大門特別壯觀。 在這里我們乘坐電瓶車行走在長長的葡萄架下,伴隨著中秋的微風,綠色的葡萄架在眼前快速閃過。滿眼綠色,滿心滴翠,愜意無比。 下了電瓶車,一處石碑有關于葡萄溝的簡介;“葡萄溝全長十余公里,以盛產葡萄聞名于世。光緒12年(1886年),吐魯番設直隸廳,葡萄溝為北;民國二年(1913年),吐魯番設為縣,葡萄溝為第三鄉;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為大義鄉。葡萄溝在300年左右開始有人居住,世居維吾爾族,后有少數民族回民遷入。原先,這里因為滿山遍野的桃樹,而叫桃子溝,只是后人所栽種葡萄得到光緒皇帝贊賞后,才開始大量種植葡萄而形成風景秀麗的葡萄溝。” 另據《史記·大宛列使》和《漢書·西域使》記載,吐魯番盆地種植葡萄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就發現這里種植葡萄,并將其引入內陸。 置身葡萄溝,只見翠綠的葡萄長廊縱橫交錯,如網格般互相連接,如入迷宮。 (此片為紅葉先生拍攝) 我們又來到另一條葡萄長廊,這里的葡萄架是用水泥柱支撐的拱形框架結構,更加宏大壯觀。 不遠還有一處雕刻精美的大門形狀通向深處的木質葡萄長廊,看上去更加精致美觀。 這里是專門供旅客賞景的長廊。 漫步于這道道綠色長廊中,絲毫沒有溝壑的感覺,只見沃土田園的風光。親手觸摸一下這里綠色的葡萄枝條,愜意油然而生。 不過心中一直在納悶,吐魯番不是常年干旱缺水的地方嗎?怎么就會生出這般綠色景致呢?當看到這條清悠悠的水渠在葡萄園中穿流而過時,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據導游介紹,這條水渠是來自遠方的雪山,是高山積雪融化而成,這里所有的葡萄都是在雪水的澆灌下才生長的如此翠綠。 水渠邊的一座小樓估計是一處汲水的水井。 我們沿著一條葡萄長廊來到一個小廣場,這里有半圓形類似舞臺的建筑,其形狀與彩繪富有新疆民族特色。 這里除了葡萄長廊,還有桃、李、杏等樹木,沿林蔭小路前行,在樹林深處有一座矮小的泥房,原來是阿凡提故居。 阿凡提是新疆地區流傳已久的傳奇人物。相信年長的人都看過八十年代放映的木偶動畫電影《阿凡提的故事》。影片以傳說人物阿凡提為主角,通過十幾個小故事演繹了阿凡提倒騎毛驢滑稽而幽默的形象和他使人忍俊不禁的笑話,體現了勞動人民勤勞、樂觀、豁達向上、富于智慧和正義感。阿凡提不僅在新疆地區家喻戶曉,而且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記。 阿凡提的居室設施十分破舊與簡陋。 附近還有一座帶有彩色壁畫的舞臺,也極具民族特色。 走著走著,突然一處豪宅闖入我的視線,原來這是巴依豪宅。 室外長廊豪華而奢侈。 室內裝修雕刻精致而華麗。 據附近牌匾介紹:“巴依,維吾爾語是地主之意,本莊園原為本地大地主的私家園林,解放后收歸集體,土地分給農民,豪宅留供參觀。 解放前,當地地主過著三房四妾、富足奢侈的生活,他們土地成片,牛羊成群,衣來伸手,食來張口,而貧苦農民則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解放后,這里發生了深刻變化,葡萄溝農民依靠勤勞種植葡萄率先脫貧致富,過上富裕生活。” 林間的阿凡提小屋與巴依豪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見識了舊社會平民與地主生活的反差,心中涌起了對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與對欺壓人民的地主的無比憎恨。 走出樹林,便是一處高大的人工所建的鷹嘴崖,特別形象逼真。 這也是景區的另外一處大門,高高的崖壁上“葡萄溝”三個白色大字光鮮奪目。 崖壁下的一洼清流,叫作千淚泉,關于千淚泉還有一個神話故事。傳說很久以前,山上出現了一條惡龍,每年三月初三就下山吞噬童男童女,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連當地官吏也難以幸免。后來,這地方官就出了個餿主意,龍不是喜歡吃童男童女嗎?就每年給它送一對童男童女,喂飽了它,它就不會再出來攪和了。年年如此,不知有多少無辜百姓的孩子遭了秧。這一年,又快到三月初三了,一對青年戀人來到官府,請求官府賜他們一把利劍和一捆繩索,三月初三這天他們便進山為民除害。見到惡龍后,小伙子乘其不備,揮劍猛刺,姑娘乘勢揮舞繩索捆綁惡龍,經過一番決斗,他們終于殺死了惡龍。只可惜小伙子因受重傷去世了,姑娘悲痛欲絕,淚如雨下,淚水化成了山崖泉水,匯成了今天的千淚泉。 “千淚泉”水質清澈甘甜,據說喝了“千淚泉”的水,吃了用千淚泉水澆灌和清洗的葡萄,可以使姑娘更溫柔漂亮,小伙子更加勇敢、更加善解人意。 (此片為王曉霖拍攝) 也許那凄美的為民除害的傳說是虛無的,但是眼前富庶祥和的葡萄溝卻是現實的。 多少年來,葡萄溝盛產葡萄,為了更好的儲存,當地人就把新鮮的葡萄晾曬成葡萄干,我們常見的葡萄干大多是來自這里的。 在吐魯番隨處可見空心土壘砌成的專門晾曬葡萄干的“晾房”,遠遠望去,總會生出一種神秘。 有幸的是,我們竟然走入了葡萄晾房參觀。 親眼見識了晾房里是怎樣將葡萄晾干的,只見晾房里有很多立起來的木桿,葡萄是圍繞著這個木桿掛起來晾干。葡萄有紅,紫、黃、白各種顏色,大概專門供游客參觀所用。看到這串串珍珠般的葡萄,光亮飽滿,令人垂涎,但仔細觀之卻真假難辨。 不久又見一處葡萄晾房,里邊葡萄掛在網狀鐵絲上,豎立著一行行,一道道密密麻麻的像一面面的墻。這樣既能保持通風,又能避免陽光直射,很有講究。在這種晾房里蔭干的葡萄一般為綠色,人們稱之為綠珍珠。 路邊造型精美的大門是葡萄莊園,里邊是成片的葡萄架。 不久,我們竟然走進葡萄莊園,盡管是十月中旬,這里的葡萄架上依然還掛著很多葡萄,讓我們切身體驗了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的暢快。 自從來到了葡萄溝,我們所有的游客都被賦予一個新的名字,男的叫巴依老爺,女的叫巴依婆,盡管不是心之所愿,但只做一個笑談。葡萄人家對我們這些遠來的游客非常熱情,在一個長近20米的大炕上,放著一條長桌,桌上擺放了西瓜、哈密瓜等水果。被稱為巴依老爺的男士統統坐在一側,而被稱為巴依婆的女士就坐在桌子對面,葡萄架下、農家炕上品嘗著水果,那叫一個甜在口中,美在心里。 突然,有兩個小朋友來到葡萄架下,姐姐六七歲,弟弟三四歲,這姐弟倆開始了新疆民族舞蹈表演。 雖然沒著盛裝,但這兩位小朋友天真可愛的神態與流暢的動作,贏得游客們熱烈的掌聲。 此時此刻大家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只剩下兩個字“快樂”! 熱烈的掌聲剛剛停下,當地維吾爾族村民即葡萄莊園的主人就開始為大家介紹葡萄的品種與特色,他說:“新疆有一個民謠:'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夸,葉城的石榴頂呱呱。’其中,吐魯番葡萄居于榜首,尤其是無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營養豐富,素有'珍珠’美稱,其含糖量高達20-24%,超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無核白鮮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達60%,被人們視為葡萄干中的珍品。”他出售葡萄干,也讓我們品嘗,但大家只取了一兩粒,都不肯多取,十分體量村民種植葡萄之不易,也有的游客干脆買上幾斤帶回去。 20年前我也曾來到吐魯番的葡萄溝,當時見到景區只是一條綠色長廊,但有一個葡萄溝的石碑。多少年來,葡萄溝給我的印象只是一條葡萄長廊而已,現在看來我是孤陋寡聞了,竟然誤解葡萄溝了。據介紹,葡萄溝早在1994年葡萄種植面積就達315.6公傾(4734畝)。那次我們是5月中旬光臨,葡萄剛剛綻放出小小的金色花朵,自然不可能見到葡萄滿架的壯觀景色。記得那次走到葡萄架盡頭時,有一棵桑葚樹,已經成熟的桑葚落了一地,撿起一顆放到嘴里,甜甜的,至今記憶猶新。 現在看到的則是縱橫交錯的多條綠色長廊,這讓我重新認識了葡萄溝的風采,也感到葡萄溝的旅游景區日新月異的發展。 身處戈壁灘的火焰山區會出現葡萄溝這樣一個綠色的莊園,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有大自然給人類的恩賜,更是人們辛勤勞動成果的展現。 如果說,第一次來葡萄溝與葡萄成熟期擦肩而過留下遺憾,那么,這次來葡萄溝,讓我親眼見證了吐魯番葡萄熟了的時刻,就是實現了自己一個美好的心愿。 (此片為紅葉先生拍攝) 我仰望著葡萄架上串串珍珠般的葡萄,如夢如幻。一段“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心兒醉了”的歌聲久久縈繞在耳畔,此時此刻,我的心也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