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聽過東直門中醫院呼吸科張立山老師的一堂課,張老師講“表不解則病難解”,當時不以為然。但近日筆者通過一案例對張老師的“表不解則病難解”這句話深信不疑。 李某女性38歲 2021.10.18初診 患者自入秋一次感冒開始,間斷喉癢咳嗽。服用大量中西藥物,病情反復發作。行胸部CT、肺功能等檢查考慮“咳嗽變異性哮喘”。因不愿服用西藥而求助中醫。 刻下:咽中異物感,咽癢咳嗽,痰白量不多,無明顯口干口苦,無鼻塞流涕,偶伴胸悶,二便可,無明顯汗出,舌淡苔潤,脈沉弱。 姜半夏15厚樸10茯苓12紫蘇子18 陳皮15生姜10桔梗10苦杏仁10 枳殼10黨參10 7劑 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 每日一劑/7天。 二診:2021.10.25 患者自訴服上藥咳嗽減輕不明顯,仍伴有咽部異物感,受涼或聞及異味后咳嗽明顯。胸悶減,咽干,無明顯口苦,食欲差,二便可,無汗出,舌淡苔白,脈弱。 姜半夏15厚樸10茯苓12蘇子18 苦杏仁10陳皮15干姜10桔梗10 五味子15柴胡12黃芩10炙甘草6 7劑 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 每日一劑/7天。 三診:2021.11.01 咽部異物感減輕,咽干減,咳嗽仍無明顯變化,受涼后加重,痰量同前,無口干口苦,無鼻塞流涕,無汗出,怕冷,手腳涼,二便可,舌淡苔白潤,脈沉弱。 姜半夏15厚樸10茯苓12蘇子18 苦杏仁10陳皮15生姜10桔梗10 黑順片15麻黃10細辛6 7劑 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 每日一劑/7天。 三天后患者電話反饋,本次就診當晚服藥后,遵醫囑發汗一次,自感身體特輕松,咳嗽明顯減輕,第二天倍感有精神,咽部異物感消失,從未有過的輕快感,第三天晨起幾乎未有咳嗽。囑其將剩下藥物喝完。 按:回顧本案整個辨治過程,初診患者無明顯鼻塞流涕,無身痛等除外表證。咽部異物感明顯,咽癢咳嗽,痰白,偶伴胸悶,舌淡苔潤,脈沉弱,辨證為太陰病痰飲水濕證,故予半夏厚樸湯合茯苓飲溫陽行氣化飲治療,藥后癥狀改善不明顯。 二診考慮太陰病痰飲水濕證存在無疑,又據咽干、胸悶、食欲差等考慮存在半表半里證,辨證厥陰太陰合病,予六味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治療,效果仍不明顯。 三診時反思,療效欠佳必存在辨證錯誤,重新詳細采集四診信息后發現,患者雖無鼻塞流涕,身痛等,但咳嗽受涼后加重,無汗,怕冷,手腳涼,考慮應有表證未解,加之痰飲水濕證仍存在,舌淡脈弱提示陰證,辨證為外邪里飲的少陰太陰合病,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半夏厚樸湯治療,加用輔汗法,汗出后諸癥速愈。 中醫治病有無療效的關鍵在于方證是否辨證準確。方從法出,法隨證立,而辨證的準確與否又和四診信息采集密切相關。本案前兩診因四診不夠全面加之其表證亦不典型,故而忽略了表證的存在。 臨床中表里合病比單一一經病更多見,表里合病必應遵循表里合病的治療原則(馬師總結):1、陽證的時候先表后里或表里雙解。2、陰證的合病,里證急迫則先里后表,舍表救里。里證不急迫則表里雙解。3、外邪里飲的合病,表里雙解。本案證屬外邪里飲,單純化飲而表不解,表不解飲亦難去。表證未解,則里氣難和;單純治里而忽視了表證,表證不去易引邪入里,導致疾病遷延加重甚或產生變證,故表不解則病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