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少為人知的寧夏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寧夏歷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寧夏風情!
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長興侯耿炳文之弟耿忠率兵眾開立寧夏衛(wèi)!“總鎮(zhèn)”寧夏鎮(zhèn)(現(xiàn)在的銀川城),開啟了寧夏平原新的歷史篇章。 1 這個耿忠追隨哥哥耿炳南征北戰(zhàn)多年,歷練成一個帥才,被朱元璋賞識。正好趕上戍邊寧夏需要,遂就任寧夏指揮使,成為一方大員。 那時候,寧夏已經荒廢4年(洪武五年的時候,由于北伐蒙元殘余失利,朱元璋下令把寧夏等地“徙其民于關中”,洪武九年“徙五方之民實之”),可謂是百廢俱興,這個耿忠上任后,大刀闊斧,給寧夏帶來了新氣象。他謀識高遠,深知寧夏的地理重要,“遂披荊棘,立法制,招徠撫降,恩威并施”,把寧夏鎮(zhèn)治理得井井有條,軍威肅穆,“然守以鎮(zhèn)靜,境土以寧”。 隨后,一批又一批的戍邊英雄涌現(xiàn),他們?yōu)楸Pl(wèi)寧夏這片土地拋頭顱,灑熱血,書寫著一部壯麗的賀蘭山下的英雄史詩。 2 那時候,大明在北線邊境成立九邊重鎮(zhèn),大批大批的軍士應征戍邊,實行朱元璋的“固守疆域”政策。宋太祖朱元璋用兵非常強調以實力為本。他曾在與文武大臣探討用兵之道的時候指出:用兵之道,必先固其本。本固而戰(zhàn),多勝少敗。這里所說的“本”,就是指軍事實力。為此,朱元璋非常重視平時戰(zhàn)備,即孫子兵法中所強調的“先為不可勝” 所以,為保證邊境兵力,朱元璋對軍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在全國推行衛(wèi)所制:“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wèi)所。”這種新的軍事體制將耕種與防務合而為一:設置衛(wèi)所,立足點在防務,所以要占據(jù)要害之地;衛(wèi)所通過屯田實現(xiàn)自給自足,不再需要國家補給糧食,還能夠穩(wěn)定保障兵源。 從通俗點理解來說,這樣在邊地就出現(xiàn)了兩種軍人,一種是邊軍,就是職業(yè)軍人;一種就是衛(wèi)所兵,這些衛(wèi)所里的軍士就是所謂的軍戶,實行的是世襲制(就是世代為軍戶)。 3 這樣,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就變成了常事了!所以,在明朝時候的寧夏戍邊歷史上,就涌現(xiàn)出了許多這樣的父子英雄和兄弟英雄,甚至于祖爺孫四代英雄的。 下面,就列舉幾家: 1)張赟,張麟,張?zhí)瑥堮醋鏍攲O四代。 曾祖父張赟“系故元元帥”,后追隨明太祖南征北戰(zhàn),后殞身王事,是明朝開國功臣; 爺爺張麟,“襲指揮同知”,后升任任陜西都指揮使,永樂年間鎮(zhèn)守寧夏鎮(zhèn)(銀川)),他智略出眾,戎馬一生。永樂二十一年冬,虜寇南下“打秋風”,兵強馬壯,來勢洶洶。那時候,寧夏的精兵強將剛好被調派隨駕北征,鎮(zhèn)上只有一些疲兵弱勇,張麟鼓舞大家,妙設方略,派遣指揮蘇猷率眾與戰(zhàn),俘斬甚眾。虜懼而遁,邊境以守; 兒子張?zhí)杂叶加房傊脐兾髦T路軍馬,節(jié)臨靈州,將士肅然;和孫子張翊共同取得了一次大捷,史稱“大壩之捷”(前面文章《寧夏人文:明朝那點事之35,大壩之捷,訴說青銅峽的烽火往事》有介紹,而關于張?zhí)竺嬗袑iT文章解說他)。 曾孫張翊,在祖父和父親的培養(yǎng)下,軍功赫赫,升都指揮僉事,后來改任左參將,分守西路。 2)仇廉,仇理,仇鉞,(仇昌),仇鸞一門五代四人。 太曾祖父仇廉,錢塘江寧人氏,戍邊任寧夏前衛(wèi)指揮使,負文武才。后任寧夏副總兵,在景泰年間一次對虜寇戰(zhàn)斗中戰(zhàn)死; 祖父仇理,自幼跟隨仇理于軍營,后得推薦升都指揮僉事,分守東路興武營,膝下無子嗣,過繼仇鉞為子! 兒子仇鉞,在前面文章《寧夏人文:明朝那點事之20,正德五年,救銀川于水火的那只老狐貍》有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 孫子仇昌有疾,曾孫子仇鸞世襲咸寧侯,他的故事在文章《寧夏人文:明朝那點事之27,爺英雄孫搗蛋,可惜銀川咸寧侯的威名》也有介紹。 3)何文,和琳父子。 父親何文,在寧夏左屯衛(wèi)指揮使任上致士(退休),天順初年,虜寇騎兵進犯大壩,何文攜兒子何琳指揮破之; 兒子何琳,從父大壩有功,升都指揮僉事,授協(xié)同分守東路興武營。 4)王泰,王通父子。 父親王泰,這個人介紹過好幾次了,前面文章有介紹。如今的銀川永寧縣王太村(以前是王太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可惜的是,王泰變成了王太,這位大明戍邊英雄要是泉下有知他被改名,不知道會不會吐血? 兒子王通,在父親戰(zhàn)死河東后,被升任都指揮。 ...... 此外還有很多兄弟兵,父子兵,要是全部列出來,真是一匹布那么長,在整個明朝時期,就是這些世代戍邊的將士,他們撐起了大明江山的萬里長城!這片土地的人們是應該要記得他們!不要讓他們躺在冷冰冰的志書或者史書中,威記想做的就是,把他們都展現(xiàn)出來!期待更多的人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