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斗機了不了解,當時的伊15和伊16就是蘇聯志愿航空隊的主要機型。伊15的外號叫黃鶯,為雙機翼,飛行穩定,轉向和盤旋性能非常不錯,但缺點是行動比較慢。伊16外號叫燕子,就像這整的燕子那樣,飛...
不知道大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斗機了不了解,當時的伊15和伊16就是蘇聯志愿航空隊的主要機型。伊15的外號叫黃鶯,為雙機翼,飛行穩定,轉向和盤旋性能非常不錯,但缺點是行動比較慢。伊16外號叫燕子,就像這整的燕子那樣,飛行速度快,爬升俯沖能力很強,也是雙翼,但在靈活性方面相比黃鶯要遜色一些。伊15與伊16進行配合能夠互相彌補,前者進行顫抖,后者進行沖殺。1938年的武漢空戰當中,兩者的無間配合將日本空軍打的是接連慘敗,再也不敢叫囂著自己的武器有著絕對的優勢。 戰場上兩軍交戰,彈藥補給是制勝保障,但在空戰中,飛機攜帶的彈藥有限,萬一打著打著,沒了彈藥,又被敵方追趕,該如何是好?答案:躲,躲不過就逃,逃不了就只有一個辦法:撞!
83年前的武漢上空,就不止一次上演我方軍機勇撞日機的感人一幕。 比如四二九空戰中的陳懷民,一架被5架日機圍攻,在座艙和尾翼中彈,自己胸部也血流如注時,駕伊16與敵機同歸于盡。 蘇聯戰斗機與日機相比,用料厚實,功率強勁,在戰斗中有皮糙肉厚結實的特點,因此,蘇軍飛行員在彈藥用完時,就用技術性的撞擊,對日機一劍封喉。 這種作戰,就是日軍聞風喪膽地“撞擊作戰”。
它與日本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撞擊不同,蘇聯飛行員的撞擊,是憑著皮糙肉厚的飛機特點,來破壞對方的飛機機身,從而逼迫日機下沉,自己則能安全降落。直播 這是個絕好的技術活。 古賓科,就曾用這樣的方式,駕駛伊16,在武漢空戰中撞擊一日軍九六式戰機。 他是用伊16的螺旋槳,居高臨下俯沖,切掉了日機的右翼,日機掉地,他的螺旋槳變形,最終仍然載著他安然落地。 所以,這樣的撞擊作戰,讓日軍無可奈何,私下里只能稱他們為“暴徒”。 蘇軍飛行員技術高超,作風強悍,行動大膽,日軍飛行員戰術死板,動作嚴謹,兩者相遇,孰高孰劣自然見分曉。
除了撞擊作戰,蘇軍援華飛機還有一個讓日軍望塵莫及的技術優勢,那就是長距離作戰。 1938年2月23日,是蘇聯紅軍節,這一天,蘇聯援華航空隊策劃了一起對日軍的奇襲:直飛1000公里外的臺北占領區,炸毀那里的日本空軍基地。 蘇軍為此要攜帶大量炸彈,從漢口起飛,炸完機場還要安全返回,他們的轟炸機航程只有1200公里,這意味著,中途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而且,為了保證偷襲,此次轟炸還不能帶護航的戰斗機。 23日,28架裝滿炸彈的轟炸機起飛了。
為保證航線安全,他們飛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這里不僅安全而且耗油量少,但是低溫、缺氧,給飛行員帶來很大挑戰。 2個小時后,飛機來到松山機場,他們無任何防備,等他們發現機群時,280枚炸彈已經從天而降,機場跑道和停機坪、油庫、機房,瞬間被炸成黑煙一片。 蘇軍駕機從容返航,到達福州加油后,順利返航漢口機場。 此次奇襲炸毀日機40余架,也創造了蘇聯志愿航空隊的一項奇跡,和最遠轟炸距離的空戰紀錄。 |
|
來自: Donews > 《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