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認為“西醫治標、中醫治本”,其實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不論從中醫的角度還是從西醫的角度看,這句話本身就很有問題。 首先,治本的概念是《黃帝內經》中提出來的,主要是和治標相對應,有時候還有標本兼治的情況,而且對于標和本有專門的篇章來論述,只不過到了現代,很多概念都發生了變化,才出現了這種常識性錯誤。 問過一些患者如何理解這句話,患者說西醫治病都是看指標,根據指標的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原來是這個“標”啊,這個理解方式確實有點標。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眼下很多疾病的病因不是很清楚,也很難去從根本上解決疾病的問題,那就是治標嘍,這個理解也有點膚淺。 標和本是中醫的概念,現代人還在談論這個話題,說明傳統對人的影響還在,標和本本就是像陰和陽一樣的一個對立統一的概念,標本之間還會相互轉化,如果你去看一個老中醫,他話都懶得說,你咋知道他能治本呢?而且,中醫講的標本,主觀性極強。 標和本的概念現代醫學并沒有,因此還是一個建議,中醫的問題就用以的理論去解決,西醫只是提供了一個參考。 “治病求本”就是治療疾病首先要抓住疾病的本質,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這是辨證論治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深入疾病的本質,抓住和解決好主要矛盾,治療疾病,必須抓住它的本質屬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去解決問題。因為“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過程的性質”。 辨病診斷,是人類長期同疾病作斗爭中,逐步認識不同疾病的某些區別和同類疾病的某些共性的方法。這種疾病分類學診斷以及對一些疾病的認識,中國醫學曾經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可惜的是,僅僅作出這是什么病,只滿足于病名診斷,還不能有效地指導治療。公元8年的《漢書·藝文志》,則有“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記載,這是對醫藥很大的諷刺:有了病也寧肯不治,因為一般中等水平醫生的治療效果,跟什么也不治療的差不多。日本吉益東洞說:“余初見此諺,我業于醫,以為大恥”;指出“慎莫惑于病名醫論,縱令誦釋天下醫書,諳記病名,不能治病,則焉免此諺之譏”(《古書醫言》)。 一個疾病可以有很多病因,一般來說對因治療是所謂的治本是對因治療,如果病因不清,就只能對癥治療。 中醫的標和本,是一對辯證法,是有哲學概念在里面,希望大家不要在糾結標和本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