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清代乾隆年間吧,有那么一群人,如果要約朋友去茶館喝茶聊天,就神秘兮兮的對朋友說:“要不要一起去溫習一下《儒林外史》呀?”搞得跟現在瞞著老婆去網吧開黑似的。不過這幫人倒不是什么游戲宅,他們就是一部小說的忠實粉絲,這部小說當然就是《儒林外史》了。《儒林外史》在琳瑯滿目的中國古代小說群中,不是特別顯眼,排不到四大名著,輪不上四大奇書,在四大諷刺小說中占了一個名頭,不過估計排這四大諷刺小說的人也不是很有名,反正你要路上逮個中國人,問四大名著是什么,基本能答出來,問四大諷刺小說是什么,估計是相對無言了。但是呢,《儒林外史》確實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怎么個好法呢,首先他讀起來有意思呀,不但故事有趣,而且言語幽默,作為一本小說,能讓人讀起來開心,就成功了一半。有一些小說家,喜歡自己把圣人的冠冕往自己頭上帶,故事還說不圓呢,就想有教育意義,結果都沒人看,談何教化人心。第二他特別接地氣,不要說在當時有人就把去茶館比做去溫習《儒林外史》,就是在現代,你把儒林外史的故事換上現代的背景,也毫不違和。同時代的巨著《紅樓夢》,同樣是寫實的小說,雖然我初中就讀完了,但也就是讀完而已,直到我大學畢業,經歷過很多很多,才在某一天突然體會到其中妙處,然后再讀,才讀出了個中滋味。而《儒林外史》,我記得小學時候是在一本殘缺的高中語文課本中看到了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樂得不行,這以后,雖然很早找到并讀完了整本小說,但還是隔三差五拿來讀讀。有時候看到身邊人事,還可以經常拿來往書中套套。第三就是作者的筆力了,諷刺譴責小說有個缺點,就是寫著寫著,諷刺變成了罵街。罵街雖然痛快,但就像喝劣質酒,易上頭,醒了就進入賢者模式,索然無味。而諷刺如喝好酒,讓人回味無窮。比如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都有這個毛病,讀到后面,感覺就是在看《笑林廣記》。《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就比李伯元和吳趼人高明那么一些些,所以同是嘲諷,他掌握住了這個度,謔而不苛,恰到好處,就讓小說像一顆橄欖,耐嚼,有味道。《儒林外史》被魯迅先生評作:“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這個評論是很精到的。《儒林外史》的藝術結構和之前的小說頗有不同,不但沒有一個貫穿頭尾的主線人物,甚至可以說都沒有一個主線劇情,好多人誤以為《儒林外史》就是專門諷刺科舉考試的,大錯特錯,對科舉制度的嘲諷確實是他的重要部分,但這絕非全部,里面還嘲諷了假名士的虛偽可笑,不學無術,記錄了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孔不入,更刻畫了普通百姓的純樸仗義,真名士的錚錚風骨。這部小說就如同一張清明上河圖,是一張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作者吳敬梓也是個奇人,當然咯,能寫出這樣一部奇書的人肯定是個奇人。有多奇呢?比如他夸自己老丈人“愛女適狂生,時人嘆高義”。把女兒嫁給吳敬梓,在當時的人看來,跟把女兒送進火坑一般悲壯。這個狂生一開始其實并不狂,他出生世家大族,從小被岀嗣給長房長孫做繼承人,嗣父吳霖起是個嚴格正直的讀書人,在他的嚴格要求下,從小就很聰明的吳敬梓按部就班學制藝,18歲考中秀才,雖然暫時沒考上舉人,但還是安心學習,積極復讀。不過誰也不知道,這個老老實實的復讀生心里,其實一直燃燒著叛逆的火苗。吳敬梓22歲那年,他剛正不阿的父親吳霖起,因為正直,被污濁官場排擠,罷官回鄉。吳敬梓陪著父親回鄉,沒想到父親年老多病,最終還是去世了。父親剛去世,一幫親戚就露出了猙獰的面目,來跟這個年輕人爭奪家產。以吳霖起并非是吳敬梓生父這一理由,展開了一場爭奪家產的惡戰,期間諸多惡毒手段已無從得知,只知道吳敬梓第一位夫人陶氏,年紀輕輕就被活活氣死。雖然大部分家產都被親戚奪取,但吳敬梓還是分到了兩萬多兩銀子,在當時來說,也算是個富家翁了。可是,或許就是活生生的人情冷暖鬧劇,引爆了這個年輕人的叛逆,從此別人眼中的乖孩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揮金似土的“敗家子”。是的,敗家子就是當時鄉親們對吳敬梓的公認稱號,而且這個敗家子性情古怪,喜怒無常,對鄉紳官吏常常白眼相向,對乞丐花子卻經常伸出援手,而且吧,原本一直勤奮讀書的優等生,現在自甘墮落,不看科舉正業,整天看些詩詞歌賦之類的課外書。毀了,毀了,這個小伙子毀了,當時身邊的人都這么想,無怪乎儒醫葉草窗先生把自己愛女嫁給吳敬梓做續弦,當時的人都認為老頭子發神經了。其實吧,狂生也好,敗家子也好,只不過是吳敬梓給自己帶上的一個假面具,想想就知道,能寫出《儒林外史》這樣一本把世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的小說的人,怎么會是不通人情世故的書呆子,這絕對是個看透了人心的人精啊。只不過這個人精對這個污濁的社會看得太透徹了,所以以“狂”來表達自己的鄙視、不屑罷了。不過這個狂生的心中其實還是深藏著溫暖的火苗的,在《儒林外史》中,那些道貌岸然大人物的丑惡行為,讓人看著可鄙可笑。而一些底層小人物卻有著俠氣、仗義、善良的行為,讓人看到了人性的光明。所以四大譴責小說,讓人越看越絕望,而看完《儒林外史》,仍能對人性充滿信心。說了這么多,就讓我們翻開《儒林外史》,來品味其中有意思的故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