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懸飲 【辯證診斷】 1、飲病名稱部位證狀表
【辯證治則】 1、心下痞硬滿、干嘔短氣:十棗湯。 2、凡飲皆始于肺,以失治而寖成支飲;支飲失治,由胸下脅,轉為懸飲,脅下固厥陰脈絡所在,而實為少陰之藏,水道出焉。水結脅下,腎藏乃寒,下焦寒甚,生附子亦當加入。 3、
【辯證比較】 1、曹穎甫曰:凡胸脅之病多系柴胡證,《傷寒·太陽篇》中累出,蓋胸中屬上焦,脅下則由中焦而達下焦,為下焦水道所從出,故脅下水道淤塞即病懸飲內痛,而為十棗湯證。胸中水痰阻滯,上濕而下燥不和,則為大陷胸湯證。若胸中但有微薄水氣,則宜小柴胡湯以汗之。脅下水氣既除,轉生燥熱,則宜大柴胡湯以下之,可以觀其通矣。 2、諸飲病證方治表
【經典回顧】 1、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2、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3、脈浮而細滑,傷飲。脈弦數者,有寒飲,冬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