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古城一度曾遍布清代各地會館,是遠近聞名的“會館之都”。“會館”是解讀昭通清代商業發展史最好的課本。清雍正年間,全國各地來昭通從事礦產開采和進行商貿的商人前赴后繼。為此,旅居昭通的各鄉人士紛紛利用鄉土情誼建立同鄉會館,保護自身利益。于是,昭通古城先后建成了川地廟(成都會館)、陜西廟(西安會館)、雷神廟(江西會館)、媽祖廟(福建會館),萬壽宮、西岳廟、東岳廟、以及兩廣會館、兩湖會館、云南會館、貴州會館等數十個規模宏大的會館,在昭通古城形成了豐富的清代中國古建筑群落。 陜西廟位于昭陽 區永安街,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屬陜西客民所建,又稱西秦會館。民國八年重修。改稱為西北五省會館。占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前有石質'忠義坊’(已毀)。正殿為歇山頂式建筑,前殿為卷棚頂,面闊三間18米,進深三間18米, 進門的門樓上方是一座用于唱堂會的戲臺,在戲臺前方有石護欄觀賞臺,在臺子三面分別嵌有精美的石刻,刻于1919年,共13幅,每幅高0.65米、寬1.3米,有神話傳說,有歷史故事,有社會生活,戲劇場面,花鳥靜物,均刻藝精湛,維妙維肖,至今清晰可見。欄桿上的石雕,其中八仙、羅漢、獻壽圖等所刻人物生動,線條靈動而流暢,其書法蒼勁有力,僅在十三塊石板上就體現出中國傳統的真、草、隸、篆等書體;其中書寫“行好事、說好話、讀好書、做好人”等內容文字3幅。在四角的石柱上雕有小石獅,憨態可拘。 據《云南通志、滇南書畫錄》記載,廟內所繪大幅壁畫,系由清代著名畫家劉學恒所繪。 該建筑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了中原建筑風格,整個布局氣勢宏大,對應了中國傳統建筑四合五天井的特點。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建筑,平面組合,總體方正,強調對稱,中軸明確。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墻及其它建筑組成有縱深、有層次、整個建筑造型秀雅、工藝精湛。 1980年,該古建筑群落被列為昭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整個古建筑群大多都已破損不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