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和詩歌美學著作。清人袁枚(1716—1798)撰。十六卷,補遺十卷。枚有《小倉山房文集》已著錄。初刊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內(nèi)容多記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的趣聞、軼事,間有對古今詩人和詩作的議論品評。其核心在于闡發(fā)作者的詩歌理論——“性靈”說,批評沈德潛的“格調(diào)”論、翁方綱的“肌理”說,評論王士禎的“神韻”說。袁枚倡導性靈說,主張本乎性情,注重靈機。袁枚認為,“詩之為道,標舉性靈,發(fā)舒懷抱”,他說:“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他強調(diào):“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詩”;“詩寫性情,唯吾所適”;“詩,以言我之情也”。本書是繼《原詩》之后的清代最重要的詩話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