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二十八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四兩 半夏二合,洗 人參一兩五錢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五錢,桂枝一兩五錢,去皮 茯苓一兩五錢 大黃二兩 鉛丹一兩五錢 龍骨一兩五錢 牡蠣一兩五錢,熬 (黃芩一兩半) 上十二味(原注是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備注一下;《傷寒懸解》原注,沒有黃芩?郝萬山《傷寒講稿》有黃芩。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小本的《傷寒論》也有黃芩。原注標注的是一兩五錢的劑量,別家的書是標注一兩半。半夏也是,原著是二合,別家的書上是二合半。此三點注意差別。 下傷中氣,胃逆而為胸滿。膽木拔根,而為煩驚。心神擾亂,而為譫語。乙木郁遏,疏泄不行,則小便不利。己土濕動,機關壅滯,則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棗、參、苓,補土而瀉濕,大黃、柴胡、桂枝,瀉火而疏木,生姜、半夏,下沖而降濁,龍骨、牡蠣、鉛丹,斂魂而鎮逆也。 1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者,則成壞病。此犯何逆,少陽經病,誤下之逆,依法治之,柴胡加龍牡湯主之。有的書注解,此方為小柴胡湯,加龍牡。。 2 少陽二十七: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上條提綱,已經說明,不可吐下,一有吐下誤治,則悸而驚,必成壞病之義。 少陽二十九;凡柴胡湯證而誤下者,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提綱二十七,兩耳無聞,目赤,胸滿而煩者,已經說明不可吐下,吐下則必發驚悸,必為壞病。此若誤下者,絕不是柴胡證不罷,而一定是壞病。壞病之證,與救逆之方,即是本條,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3 胸滿煩驚者好理解,誤下胃逆,則濁陰不降,所以胸滿,相火上逆,則心煩熱,而驚者,是驚悸的簡寫,也是驚恐的的意思。驚者,是驚悸,驚恐的綜合癥的意思。即然有驚,此脈必有結代,也就是脈結代者,是本條提綱之主脈。炙甘草湯脈結代者,證煩而悸,本條證是煩而驚者,雖然提綱沒寫脈象,也必會有結代之脈。提綱沒寫結代,另一個意思是,此條提綱的脈象,不都是結代,有的就是弦細沉等脈象。 少陽膽經,而主下行,病則經氣不降,痞結于上,膽木拔根則驚生,經氣痞結則心下硬滿,經脈不利,癥有驚悸者,必當見結代之脈。 4 譫語者,就作心神擾亂理解。 本案的譫語,你說是陽實之譫語,還是陽敗之鄭聲。應該都不是,就作心神擾亂理解。大黃二兩,如棋子大,后下一兩沸者,如大黃瀉心湯之理,從胃降逆,瀉胸膈之上熱,而不是瀉陽明腑實的。所以此譫語,即不是陽實,也不是陽敗,就作少陽壞病,心神擾亂理解。 一身盡重,小便不利,不可轉側,這都是濕盛。 1少陽壞病——刑錫波醫案穆某,男,49歲,教員。病史:患少陽傷寒七八日,寒熱往來,胸腹煩滿,頭眩。醫者誤為瘧疾,以常山截瘧飲服之,汗出多而病不解。后連換數醫,統以辛溫疏散之品,以迫其汗,汗出多而寒熱仍不退,遷延至十四日。現仍胸脅滿而不思食,口干而不欲飲,精神困倦,臥床不起,昏憤中有時煩驚、譫語,有時清醒,轉動困難,大便燥結,兩脈弦細而微,舌苔淡黃,干燥少津。此本小柴胡湯證,而醫者誤以疏表發汗之劑,劫奪津液,以致病邪未退,而正氣先傷。若不速用宣邪清熱,安神鎮驚之劑,不足以宣少陽之邪,以清熱扶正,遂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予之。辨證:傷津化熱,氣虛水停。治法:宣邪清熱,安神鎮驚,扶正。處方:嫩柴胡6克,條子芩10克,京半夏10克,生龍齒15克,生牡蠣15克,朱茯神12克,粉甘草10克,吉林參6克,生大黃6克,生姜5片,鉛丹3克。送服局方至寶丹半丸。 服藥后,身黎漿汗出,寒熱稍減,煩驚亦寧,精神亦漸清醒。連服2劑,大便溏瀉2次,寒熱退,精神清爽,食欲倍增,夜間亦能入睡。后去大黃加扶胃生津,清熱醒神之劑。連服3劑,病勢減輕三分之二,后減局方至寶丹,連服5劑,諸癥痊愈。《刑錫波醫案集》 論:本條誤發汗,而成少陽壞病,但未成小建中與炙甘草湯證。 2表病不解——譚日強小柴胡湯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陳某,女,51歲。主訴及病史:患者更年期綜合征。其癥頭痛頭昏,腰腿酸痛,翁翕發熱,嗇嗇惡風,雖時當盛夏,尚需厚巾裹頭,精神疲倦,少氣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失眠,月經已絕,有時便秘,有時腹瀉,小便頻數,曾服西藥谷維安、安定片等,中藥歸脾湯、玉屏風散之類無效,就診于余。診查:舌質正常,脈象弦緩。辨證:此寒熱不和,營衛失調之候。治法:擬平寒熱,調營衛。用小柴胡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處方:西黨參15g,柴胡10g,黃芩6g,法半夏10g,桂枝6g,白芍15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棗3枚,生龍骨15g,生牡蠣15g。 二診:藥盡5劑后,發熱、汗出、惡風等癥稍減,余癥如前。仍依前法,改用二加龍骨牡蠣湯。處方:白薇10g,附片6g,白芍15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棗3枚,生龍骨15g,生牡蠣15g,淮小麥15g,糯稻根15g 三診:服上方藥5劑,發熱汗出惡風等癥已去,惟頭昏頭痛,腰腿無力,脈變弦細。擬益氣養陰,平補肝腎,用生脈散、扶桑丸、二至丸、甘麥大棗湯合為一方。處方:西黨參15g,麥冬10g,北五味子3g,胡麻10g,桑椹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白芍15g,淮小麥15g,大棗3枚,甘草3g,連服上方藥15劑,其病漸次痊可。摘自:董建華,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57.《經方治驗婦科疾病》 3瘧病——陳子厚醫案曾某,高年病瘧,午后先寒后熱,入暮微汗而退,前醫汗補雜治十日,惡寒雖罷而發熱不休,無汗身重,神昏譫語,目瞑唇紫,時咳而喉間痰鳴,心下痞滿,臍間筑筑而動,遺矢惡臭,脈大而實。陳子厚投以大柴胡湯加龍牡(并在服本方前先服西洋參三錢),頭煎服后,夜半便行兩次,濈然汗出,熱退神清,啜薄粥一小碗,次日服二煎后,已能行動,惟仍時咳,飲食未進,脈細而軟,乃改用六君子湯調理而愈。(《廣告中醫藥月刊》)萬生友《傷寒論方證醫案選》 論:本案就是大柴胡湯證。寒熱身重,此上太陽不妥,寒熱往來,心下痞滿,此是少陽經病,神昏譫語,肺大而實,此是陽明腑證。也是三陽合病。 4皮膚騷癢——龔金暉醫案賽某,男,10歲,患兒兩年來皮膚瘙癢,夜寐不安,西醫診斷為慢性濕疹,曾用多種外用藥物,只可起效一時,又服中西藥物,均難見效。皮膚可見局部皮疹,對稱分布,其上可見抓痕,舌苔白,飲食、二便正常,汗出較多,脈滑、體胖。此為木郁土濕。處方予柴胡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柴胡6克,黃芩6克,半夏6克,生姜6克,大棗5枚,黨參8克,炙甘草8克,桂枝6克,白芍6克,茯苓1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10克,砂仁6克,薏苡仁10克,地膚子10克,白鮮皮6克,酸棗仁10克,5劑, 二診,自訴服藥后當晚皮膚瘙癢大為減輕,睡眠好,其父母訴孩子精神好,夜間睡覺安穩,觀其皮膚皮疹明顯減退,余癥狀可,上方加減繼服,如此1個月左右即完全治愈。[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0):78]《仲景病案學》 論:滑為陽脈,經陽不能內降,此就是外寒不解,營郁之風癢,風泄皮毛,衛氣失斂,所以汗出較多。經陽不解,衛不得藏,則夜不得安。柴胡桂枝湯,柴胡黃芩和表里,桂枝白芍解太陽,表寒外解,營衛調合,則疹自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