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 又稱普通黑猩猩,屬于哺乳綱靈長目,是黑猩猩屬下的兩個物種之一,另一種是倭黑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及中部,成群生活,每個群體就像一個部落。從演化的角度看黑猩猩是現存生物中與人類最近的姊妹種,基因組的相似度高達98.8%。 黑猩猩已被列入IUCN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在其范圍內估計有170,000-300,000只,它們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喪失、偷獵和疾病。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靈長目 Primates 科:人科 Hominidae 屬:黑猩猩屬 Pan 種:黑猩猩 P. troglodytes 黑猩猩的英文名Chimpanzee,最早記錄于1738年,源自維利語“ci-mpenze”或齊魯巴語“chimpenze”,意為“猿猴”或“與人相似的動物”。口語化的“chimp”是在1870年代后期的某個時間創造的。 黑猩猩的屬名Pan,源自希臘神話里的牧神潘;種小名“troglodytes”在希臘語中意為“穴居”,因當時認為黑猩猩棲息于洞穴之中。 成年黑猩猩的平均站立高度為150厘米,某些個體可能會大大超過這個平均值,兩條腿站立高度可達168厘米。 雄性體重40-70公斤; 雌性體重27-50公斤。 黑猩猩與人類的比例參考 黑猩猩比倭黑猩猩更強壯,但不如大猩猩。除了面部、手指、腳趾、手掌和腳底外,黑猩猩的身體被粗毛覆蓋。隨著年齡的增長,黑猩猩會出現掉毛的情況,特別是“頭發”,出現禿斑的樣子。 黑猩猩的毛發通常是黑色的,但也有棕色或姜黃色的毛發。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毛發會轉變為白色或灰色,特別是在下巴附近。 黑猩猩的手 黑猩猩的腳 黑猩猩的手臂比腿長,可以伸到膝蓋以下。手的手指長,拇指短,指甲扁平。雙腳適于抓握,大腳趾相對。 黑猩猩的骨架 頭部是圓形的,有著明顯的眉脊,成年雄性有鋒利的犬齒。黑猩猩沒有大猩猩突出的矢狀嵴和相關聯的頭頸部肌肉組織。 黑猩猩適應樹棲和陸地運動,樹棲運動包括垂直攀爬和竄跳運動,在地面上,黑猩猩可以四足和雙足移動。和大猩猩一樣,黑猩猩通過指關節支撐在地面行走。黑猩猩骨骼肌發達,力量比同體型的人類高的很多,成年黑猩猩的握力估計為200公斤。 黑猩猩的亞種與分布 西部黑猩猩 Pan t. verus ,分布于科特迪瓦、幾內亞、利比里亞、馬里、塞拉利昂、幾內亞比紹、塞內加爾和加納,野外現存約52,800只。 尼日利亞-喀麥隆黑猩猩 P. t. ellioti ,分布于尼日利亞和喀麥隆,野外現存6000-9000只。 中部黑猩猩 P. t. troglodytes ,分布于喀麥隆、中非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加蓬、剛果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野外現存約14萬只。 東部黑猩猩 P. t. schweinfurthii ,分布于中非共和國、南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坦桑尼亞和贊比亞,野外現存約180,000-256,000只。 存在爭議的亞種,目前亞種的地位沒有確立:東南黑猩猩 P. t. marungensis ,分布于布隆迪、盧旺達、坦桑尼亞和烏干達。 黑猩猩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物種,生活在各種棲息地,包括干燥稀樹草原、常綠雨林、山地森林、沼澤森林等。黑猩猩具備高強的“辨認位置”能力,它們可以按照次序往返于多地尋找食物。 每晚在不同位置的樹上筑巢,從不使用同一個巢穴超過一次。嬰兒或幼年黑猩猩與母親一起睡,其他的黑猩猩會單獨睡在自己的巢穴中。 黑猩猩是雜食性動物,它們偏愛進食水果,占其食譜的很大部分,其他的食物包括嫩葉、葉芽、種子、花朵、莖、樹皮、草、蜂蜜、昆蟲、鳥類及其卵,以及中小型哺乳動物。 盡管眾所周知,黑猩猩會捕獵、進食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但這些食物實際上只占它們食譜的很小一部分,大約2%,雄性黑猩猩比雌性進食的肉類較多。 在實際觀察中發現黑猩猩并不是經常抓捕疣猴,大多數的情況是二者距離很近也會相安無事。這種狩獵活動的目的可能是出于協作訓練或者是顯示“策劃者”的領導力。 在捕捉樹上的疣猴時,黑猩猩可以組成協調的團隊進行狩獵,在此期間,狩獵組中的每只黑猩猩都有自己的角色。“驅趕者”的作用是讓獵物朝某個方向奔跑并跟隨它們而不進行捕捉。“攔截者”守在在樹的底部,阻止獵物跑到不同方向的。“追逐者”迅速移動并試圖抓住獵物。最后,當疣猴靠近時,“伏擊者”會從躲避的地方沖出去一擊捕獲。 黑猩猩不會直接與它們重疊區域的大猩猩發生競爭。當水果豐富時,大猩猩和黑猩猩的食物趨于一致,當水果資源稀缺時,大猩猩會選擇其他的植物部分。當二者在同一棵樹活動覓食時,會互相避讓。 有觀察記錄顯示,“黑猩猩聯盟”會圍攻大猩猩并且會殺死它們的幼崽,這種情況極為罕見,很可能由黑猩猩首領的性情決定或者是和兩個族群間的歷史恩怨有關。 黑猩猩有著復雜的社會結構,生活在社群中,社群中的個體數量最多可達150只,這些社群又由多個小團體組成。 這些小團體中的個體并不固定,而是因需求隨意組合。主要四種類型:全雄性、成年雌性和后代,兩性,或一個雌性和她的后代。 社群結構的核心是雄性,它們在領地巡邏、保護群體成員并帶領成員尋找食物。雄性黑猩猩間存在優勢等級,排名靠前的雄性往往更具有攻擊性。在整體的地位中,雄性要高于雌性。 當具有優勢地位的雄性黑猩猩離開群體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后返回,這時,這只曾經占主導地位的雄性不確定在它離開的情況下社群是否發生了“政變”,它必須重新建立統治地位。因此,在重聚后的五至十五分鐘內會發生大量的攻擊行為。 雄性可以通過結成“聯盟”來維持和提高它們的社群地位,即便是幾只等級低的雄性黑猩猩,在結成“聯盟”后都有可能對社群頭領施加壓力,甚至增強信心到挑戰頭領。一只雄性的盟友越多,那么它成為統治者的機會就越大。但是黑猩猩聯盟非常善變,其中的成員會因為利益轉投他方。 黑猩猩具有高度領地意識,它們會為了領土發動戰爭,過程往往很殘酷,出現大量死傷。 貢貝黑猩猩戰爭 從1974年持續到1978年,是發生在坦桑尼亞貢貝溪國家公園兩個黑猩猩族群之間的一起暴力沖突。交戰雙方分別為卡薩克拉族群和卡哈馬族群,兩者分別占據國家公園的北部和南部。這兩個族群原本屬于一個統一的族群,但到1974年,觀察這一族群的研究員珍·古道爾首次發現這群黑猩猩分化為了南北兩派。 兩族群之間的首次沖突在1974年1月7日爆發,此時一個由六只卡薩克拉族群的成年雄性黑猩猩組成的團伙襲擊并殺害了一只屬于卡哈馬族群的幼年雄性個體“戈迪”,當時戈迪正在樹上進食。這也是第一次有黑猩猩被發現故意殺害一只同類。 在接下來的四年中,卡哈馬族群的所有六只成年雄性個體均被卡薩克拉族群的雄性消滅。而在卡哈馬族群的雌性中,一只被殺,一只失蹤,一只被卡薩克拉族群的雄性毆打,并被其擄掠。卡薩克拉族群隨后占據了卡哈馬族群先前的領地。 然而卡薩克拉族群并未能永久占有這片領地;卡哈馬族群被消滅后,卡薩克拉族群的領地直接與另一個黑猩猩族群卡蘭德族群接壤。懾于卡蘭德族群在實力和黑猩猩數占據上風的形勢,在雙方邊界上的幾場遭遇戰后,卡薩克拉族群便很快放棄了新近獲得的領地。 貢貝的觀察站 珍·古道爾曾經在這里駐扎 珍·古道爾女爵士 Dame Jane Goodall 是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人類學家和著名動物保育人士。珍·古道爾長期致力于黑猩猩的野外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她的工作糾正了學術界對黑猩猩這一物種長期以來的許多錯誤認識,揭示了黑猩猩社群中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這場戰爭的爆發給古道爾帶來了令她不安的震撼,古道爾先前認為黑猩猩雖然與人類相似,但在其行為上“應當較'好’一些”。貢貝戰爭的暴力,以及在1975年觀察到的黑猩猩族群內部一個高階雌性個體的食仔癖情況,使古道爾第一次見識到黑猩猩行為的“黑暗面”。這被揭露出來的黑暗面給古道爾的心理帶來極大沖擊,她在回憶錄《通過一扇窗:我與貢貝黑猩猩的三十年》中寫道: 多年來我一直在掙扎著接受這個新知識。當我在夜里醒來時,恐怖的畫面時常在我腦海中突然浮現——撒旦(一只黑猩猩)將他的手窩成杯狀置于斯尼夫的下巴下面,以承接從斯尼夫的傷口中涌出的鮮血來飲用;平日頗為和善的老魯道夫起身將一塊四磅重的巨石砸向戈迪正在俯臥的身軀;約米奧從戴的大腿處撕下一條皮膚;費甘,一遍又一遍地追逐并擊打著歌利亞孱弱而不斷顫抖的身體,而后者正是前者的童年英雄之一…… 黑猩猩使用面部表情、姿勢和聲音相互交流。 黑猩猩的面部表情豐富,這在近距離交流中很重要。當受到驚嚇時,“僵硬的笑容”也會使附近的同類感到恐懼,一些頑皮的黑猩猩會張開嘴咧嘴笑。用“噘嘴”來表達痛苦。受到威脅或恐懼時,“嘴唇壓扁”。 當黑猩猩屈服于占主導地位的雄性時,它會蜷縮、擺動并伸出一只手。當處于攻擊模式時,黑猩猩會雙足大搖大擺、彎腰駝背并揮舞手臂,試圖夸大其體型。 發聲在黑猩猩的交流中也很重要,成年中最常見的叫聲是“喘氣聲”,根據聲音的大小、急促、頻率所表達的意思也不同。 黑猩猩在身體接觸時會發出類似笑聲的聲音,例如追逐游戲或撓癢癢(腋窩和腹部)。這種聲音表達了喜悅,這種樂趣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本期關于黑猩猩的介紹先到此為止,下期將介紹黑猩猩的繁殖、智力、工具的使用、語言、現狀和保護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