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一杯,談人間百態。淺墨半盞,書千古大醫。到最后,淚了燭光,軟了心腸。 入行中醫數十載后,感觸最深的就是,中醫是人世間最溫情的學問,它可以不為報酬救你于水火之中,當你痛苦難耐之時,不用排著長隊等待儀器的檢查,中醫會第一時間給你緩解。 我記得剛入行的時候,老師點撥了我,說中醫這門學問,你越專研,它就會讓你越感動,學習中醫的目的是救死扶傷,抱著這種心態,你才有機會研究透中醫。 其實,很多古人都給我留下了榜樣,譬如張仲景,生于漢代迄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了,但是,他的一片仁愛之心,至今都流傳于世。 古代沒有“麻木”之說,而是把原因歸結為“血痹”,痹通閉,就是不通的意思。 張仲景認為,人們血液不通,主要是受寒所致。就好比冬天的河水結冰了一樣,流不動了。有因為氣血是不分家的。所以,血不通手腳就會麻,會沒有知覺,自然也只有暖和暖和才能緩解。這就是中醫常說的“血遇溫則行,遇寒則凝。” 現在,我舉一個醫案,向你展示一下。 話說有這么一位老太太,60來歲,什么毛病呢?就是手麻。麻到連碗筷都拿不穩。考慮到老太太年事已高,氣血不足的現象肯定是有的,于是張仲景就給她開了一張方子——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棗。 這里頭,黃芪補氣,使氣能行血;白芍補血,使血能載氣;大棗補脾。 桂枝散寒、溫通經絡;生姜是個小跟班,就跟著桂枝,幫著散寒,幫著通絡。 最后總結一下,什么樣的人適合用這個方子呢? 主要有三個特點,麻木、冷痛、無力。 當然了,如果是非專業人士,一定要找中醫師辯證指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