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看待麻木就是氣虛則麻,血虛則木。 身體某些部位缺氣缺血,就會以麻木的方式提醒,耗得太厲害,該補了。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對麻木有了新的認識,把麻木的原因歸結為“血痹”,痹是個通假字,通閉塞的閉,閉就是不通。血液流通受阻,氣血過不來,也會導致缺氣缺血。 血液不流通,張仲景認為是受了寒。 血液好比是流淌在身體里的大江大河,夏天河流運行很順暢,一到冬天,氣溫下降,就結冰流不動。血出了問題,又會影響到氣,因為氣血是不分家的。很多人都有過體會,冬天在外邊待的時間長了,手腳就會凍麻,沒有知覺,要進屋暖和才能緩過勁兒。這就是中醫(yī)常說的“血遇溫則行,遇寒則凝。” 桂枝在這里有三大妙處。 第一,可以散寒。長在地下的就擅長補陰;長在枝頭的就擅長補陽。桂枝是肉桂樹枝頭最上面一小節(jié)嫩嫩的樹枝,它的陽氣是很足的,陽氣足能驅散寒邪。 第二,可以溫通經(jīng)絡,特別是擅長把人體的肢節(jié)打通。 第三,桂枝顏色有點偏紅,五臟之中,心一直在跳動,心是紅紅火火的,所以桂枝入心,強壯心陽。心陽強大能更好的指揮周身的血脈,讓它去到該去的地方。 桂枝把寒氣散掉,把經(jīng)絡打通,再點一把火,把心臟的陽氣鼓舞起來,因為寒氣阻擋隔絕四散的氣血能重新貫串,重新流通起來。 生姜跟在桂枝后面,桂枝散寒,就幫著散寒,桂枝通絡,就幫著通絡。生姜沒有多么精深的醫(yī)道,但效果一點兒也不差,受寒感冒了,最先想到的是煮一碗濃濃的姜湯,喝完后,額頭上出點小汗,寒氣跟著散出去,原本鼻涕眼淚橫流的,立馬就收住了。 主要有三個特點,麻木、冷痛、無力的人適合用這個方子。 比如人到中年后,覺得手麻腳麻,麻木同時常常有發(fā)涼的感覺,有時走著突然覺得腿沒勁兒,使不上力,晚上睡覺很容易抽筋,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是比較合適的。 再有是中風后,半身麻木,可能是左邊,也可能是右邊,身體一半不受控制,因為能量不夠,身體的氣,血,掉的太快,加上風邪入侵,剩下的能量只夠一半用,另一半不聽使喚。也是黃芪桂枝五物湯的思路。 還有的可能暫時沒有出現(xiàn)麻木的現(xiàn)象,但手腳僵硬,不靈活,做起事笨手笨腳的,是手上的血氣不飽滿了,也可以用這個黃芪桂枝五物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