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腫瘤患者,我們可能需要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面對壞消息,我到底要不要告訴他/她? 怎么做,才能讓他/她盡快走出來心理這道“坎”? 想讓他/她安心看病,我能做點什么? 今天讓我們敞開心扉,聊聊關于腫瘤患者的“心里話”…… 作為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殺手之一,腫瘤常常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挑戰。每一個人罹患腫瘤都可能產生心理應激反應。這是人在應對壓力事件時的正常身心反應,常表現在情緒、軀體、認知和行為四個維度,并不是“不夠堅強”。 腫瘤患者心理反應的四維表現 ![]() 情緒維度:在腫瘤確診初期,有的患者不相信檢查結果,期望是醫生的診斷出錯或是檢查結果錯誤;有的患者出現恐懼、害怕、緊張,擔心診治過程的痛苦、生活質量下降及對死亡的恐懼、擔心治療費用太高、影響家庭經濟,擔心疾病復發、連累家人等;有的患者悲觀失望、情緒低落,感覺生活沒有希望、活下去的意義變得虛無;有的患者會有憤怒情緒,感到命運不公;有些晚期患者甚至會有無助、無望感,放棄求助或生的機會。 軀體維度:患者聽到診斷或報告結果時,會出現血壓上升、胸悶、氣急等緊張癥狀,或出現輕微頭痛、出汗、疲憊、食欲下降、睡眠變差等各種軀體不適,可能是應激狀態下的身體反應。疾病本身會有一定軀體癥狀,但人在應激及壓力大時,也會出現一些軀體變化,包括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體溫上升等。持續緊張還可能導致更多軀體不適,如頭暈、手抖、口干、大小便頻繁等。 認知維度:一些腫瘤患者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關注檢索各種網絡信息,或者同病友交流經驗,特別容易關注負面信息,產生消極想法。有的人對疾病缺乏理解,認為癌癥就是死亡,或者接收到錯誤的知識信息,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一部分人會產生“病恥感”,認為自己是受到上天的懲罰或者連累了家人,覺得癌癥患者是弱者和負擔的象征。有些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生活從此不完美,可能產生片面、偏激的想法,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 行為維度:由于身體的不適及負性情緒的增加,有的患者可能會減少人際交往;有的患者會坐臥不安、不思飲食;有的患者會悶悶不樂,不愿做事、不愿講話;有的患者會出現一些過激、沖動行為,如發脾氣、摔東西;還有的患者會拒絕治療、逃避現實。 腫瘤患者易出現的三大心理問題 ![]() 當上述心理反應持續存在一段時間不能緩解,癥狀明顯且達到一定嚴重程度,影響了腫瘤患者生活、學習及工作等社會適應能力,就升級為心理問題。腫瘤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焦慮、抑郁和失眠等。 焦慮障礙 又稱焦慮癥,是一組以焦慮情緒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障礙。焦慮的程度與客觀事件或處境不相稱或持續時間過長則為病理性焦慮,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慌、口干、運動不安等自主神經紊亂的表現。腫瘤合并焦慮障礙的患病率為15%~55%,常見的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及社交焦慮障礙,可能出現在診斷或接受治療時。 抑郁障礙 又稱抑郁癥,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表現,可伴有興趣減退、精力疲乏、悲觀厭世、胃口睡眠不佳等癥狀。25%~45%的腫瘤患者在不同的病程及療程中可并發抑郁障礙。 失眠癥 是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影響生活質量的主觀體驗,常常有入睡困難、多夢、眠淺、早醒等表現。在腫瘤患者中患病率為17%~57%,是普通人群的2~3倍。 記住四個方法,邁過心理這道“坎” ![]() 理性認識疾病,避免盲目求醫 建議以開放、接納、平和的心態了解自己的病情,因為不同階段、不同分型的腫瘤治愈率、生存年限、治療方法等都不盡相同。對疾病有了理性的認識后,與醫生、家人一起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會使信心增加,焦慮不安、抑郁情緒有所下降。避免盲目求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多和家人聊聊,積極面對疾病 中國人大多不愿意談論“死亡”,覺得晦氣,還會增加壓力與恐懼。而正是這樣的選擇性逃避,可能讓患者錯過了一些生命中與親人相處的重要時刻。有人求生意志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暴自棄,或者使用一些成癮物質,如借酒消愁,對康復和治療造成極大阻礙。不妨坐下來,與親朋好友好好聊聊,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很多心愿是否實現,反而會更坦然的面對疾病,激發改變與積極應對的動力。 享受生活美好,體驗正念放松 在抗癌的過程中,仍然不要放棄美好的生活愿望。如果身體狀態好,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外出,享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鳥語花香。如果身體相對衰弱,仍然可以選擇聽音樂、正念冥想、放松訓練等方式,讓自己聚焦當下,感受美好,接納自我,放松身心。 合理疏解情緒,接受專業指導 溝通交流是疏解情緒的好方法。有氧運動也能夠增加腦內神經遞質分泌從而改善情緒及睡眠。如果出現焦慮、抑郁、失眠等典型心理問題,自我調整效果不佳,不要逃避,可以積極尋求專業精神/心理科醫師的幫助,接受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 延伸閱讀 家屬如何幫助腫瘤患者從“心”開始 1.掌握相關專業知識 有些患者在罹患腫瘤后,容貌形體甚至性格與之前判若兩人。家屬常無法理解,同時承受許多委屈和壓力。在掌握了相關專業知識后,可以理解與接納患者的變化,從而緩解家庭矛盾和改善彼此的情緒。在患者情緒不穩定時,家屬如果能夠適當保持理性,對患者可以起到很大的精神支持,同時可以協助患者做出更好的醫療選擇。 2.給予患者參與的權利 對于病情的告知,很多家屬出于善意選擇隱瞞,這樣反而可能會讓患者對病情不了解更加胡思亂想。雖然患者在得知病情后可能出現震驚、恐懼和痛苦,但是他們更應該擁有自己選擇治療方案和生活方式的權利。當然,家屬應該盡量選擇恰當的、能被患者接納的告知方式。另外,家屬可以讓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給以鼓勵和肯定,增強患者的自我掌控感,提高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從而調動其生活的積極性。同時,患者在做事過程中的專注可轉移許多負面情緒,降低交感神經興奮,從而緩解焦慮。 3.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情緒 至親患病,家人也會痛苦、擔憂,要照顧患者,承擔一定經濟壓力,同時還要接納患者的某些負面情緒,自身的身體、精神均需接受多重考驗。因此照顧好自己,才能與患者一起面對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