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有關紅軍長征的影視劇中經常聽到一個名字,就是吳奇偉,在廣東籍將領中,吳奇偉不是一類一等,他只是中將,不過也不是等閑之輩。 吳奇偉,字晴云,別號梧生,1891年出生于廣東大埔的一個農民家庭,因為家境貧寒,10歲那年隨伯父在連平、惠州等地開設的店鋪里做伙計,因為聰明伶俐,做事勤快,深得伯父喜愛,在伯父的資助下,在惠州讀完小學、中學。中學畢業后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進而又進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7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9年從第六期步科畢業后回到廣州投入粵軍,由見習排長逐步提升到營附,到國共合作后,粵軍幾經整編,吳奇偉擔任粵軍第一師第一旅第一團第三營營附(許崇智是粵軍總司令,參謀長蔣介石,旅長陳銘樞,團長張發奎,營長黃琪翔),1925年春,參加第一次東征討伐陳炯明,是年6月,參加平定劉楊叛亂,9月,粵軍第一師擴編為第四軍,第一旅第一團升編為第一獨立旅,張發奎任旅長,下轄兩個團,吳奇偉任第二團團附(團長黃琪翔),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11月,第一獨立旅擴編為第四軍第十二師,吳奇偉任三十六團參謀長(團長黃琪翔),1926年1月,奉命南征,打敗鄧本殷部,廣東全境統一。同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1927年1月,攻占武漢后第十二師擴編為第四軍,張發奎任軍長,下轄第十二師、二十五師,黃琪翔任副軍長兼第十二師師長,吳奇偉任十二師參謀長,不久改任三十四團團長,這個時候,第四軍,在武漢的屬漢系,在廣州屬寧系,番號雖然相同,但不相統屬,后來在武漢的四軍擴編為第二方面軍,而廣東的四軍擴編為第八路軍。4月,武漢政府發動第二次北伐,北伐軍收復開封鄭州后回師武漢,吳奇偉升任第四軍十二師副師長兼三十四團團長。 南昌暴動后,吳奇偉隨張發奎、黃琪翔回到廣東,11月,在汪精衛的唆使下,張、黃發動清黨,接觸李濟深、桂系黃紹竑在廣州和虎門的武裝,李、黃調兵遣將欲奪回廣東,吳奇偉率十二師開往西江阻擊桂軍東下,我黨利用廣州城防空虛發動廣州暴動,第四軍回師鎮壓起義,張、黃遭內外夾擊,被迫辭職,繆培南接任第四軍軍長,吳奇偉接任十二師師長。 1928年1月,在陳銘樞和黃紹竑東西兩路大軍的圍攻下,第四軍不敵退出廣東撤往江西安遠。這時,蔣汪合流,第四軍投靠蔣介石,老蔣調第四軍北上討伐張宗昌和奉軍,吳奇偉部推進到德州后,奉魯殘軍逃出關外,第四軍在德州、泰安修整。 8月,老蔣實行裁軍,第四軍縮編為第四師,繆培南為師長,下轄三個旅,吳奇偉為十二旅旅長,1929年初,蔣桂戰爭爆發,第四師調湖北對桂軍作戰,4月,桂軍由于楊騰輝、李明瑞等人倒戈,大部解體被收編,5月,張發奎接任師長,蔣汪分裂,11月,第四師到達廣西,與桂系聯合反蔣,12月初,張發奎和黃紹竑決定先東下奪取廣東,由于粵方得到中央軍朱紹良、譚道源的支援,第四師輕敵,加之桂軍配合不好,第四師先勝后敗,最終狼狽退回廣西,張發奎收容部隊后,恢復第四軍番號。這是,桂軍呂煥炎部叛變投蔣,粵軍進入廣西,第四軍北流失利不敵粵軍,損失很大,縮編為三個團,吳奇偉任三十四團團長。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馮閻聯合張桂反蔣,張桂聯軍入湖南,7月,粵方蔣光鼐、蔡廷鍇乘虛占領衡陽截斷后路,張桂聯軍回師衡陽,激戰兩晝夜不敵,退回廣西,因為士氣低落,一路潰逃,第四軍只剩十分之二三,李宗仁扶持第四軍,拔了兩個團給吳奇偉指揮,吳奇偉重任第四軍十二師師長,9月,吳奇偉率第十二師在南寧對戰滇軍盧漢部,將滇軍趕回了云南,是年底,第四軍兩個師縮編為一個師,吳奇偉任師長。 1931年,老蔣扣押了胡漢民,導致國民黨粵籍官員對蔣不滿,陳濟棠通電反蔣,粵桂化敵為友,聯合反蔣。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危機加重,寧粵和解,1932年1月,在張發奎的策劃和斡旋下,吳奇偉率第四軍第十二師以開赴東北支援馬占山為名北上,3月下旬到達衡州,陳誠派羅卓英利用同鄉的關系拉攏吳奇偉,4月,第四軍十二師改為第四軍九十師,吳奇偉根據老蔣指示移師于湖南醴陵,招募新兵擴編為兩旅又兩營,9月,吳奇偉接任第四軍軍長。 1933年春,老蔣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吳奇偉的第四軍被編為中路軍,任第二縱隊指揮,第四次圍剿失敗后,同年秋,蔣介石又發動第五次圍剿,第四軍被擴編為第九十師和第五十九師兩個師,再次參加圍剿紅軍,1934年10月,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吳奇偉率部從右翼追擊紅軍,作為蔣介石圍剿紅軍的先鋒大將,在長征中也是他追擊紅軍最為兇狠,從贛南蘇區一直追到四川,1935年2月二次赤水以后,在遵義附近遭紅軍主力一、三軍團猛攻,紅軍連干部團都派上了,吳奇偉部在烏江北岸損失慘重,兩個師打得就剩一個團,兵敗如山倒,吳奇偉在烏江邊大哭一場,吳奇偉部一千多人做了紅軍俘虜,這一仗也是紅軍長征途中最大的勝利,其后,吳奇偉一直尾隨紅軍,直到紅軍進入陜西后,才率部由川北東返,1935年秋,在川東奉令堵擊紅軍張國燾部,直到1936年夏兩廣事變爆發。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9月,吳奇偉率第四軍馳援淞滬,指揮第四軍在羅店、劉行、大楊一帶阻擊日軍,吳奇偉在羅店堅守三天,第四軍傷亡慘重,死戰兩個月后,淞滬會戰失敗,吳奇偉率部轉進皖南,5月,開赴湖北,所部編入第九戰區第八集團軍,吳奇偉任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7月,九江告急,吳奇偉率部馳援,等吳奇偉趕到贛北,九江已經失守,隨后,吳奇偉出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在南潯線對戰日軍四個月之久,萬家嶺大捷,薛岳是總指揮,吳奇偉是前敵指揮。1939年6月,吳奇偉坐鎮嶺東,指揮歐震第四軍和黃鎮球六十五軍,監視潮汕之敵,還兼任第四戰區副總司令,1939年秋,汪精衛到達廣州設立華東偽政府,吳奇偉立即發布反汪通電。1940年春,桂南戰役接近尾聲,吳奇偉指揮蔡廷鍇、鄧龍光部在桂南、粵西追擊日軍,接著,吳奇偉被調任第六戰區任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防守石牌,阻敵西進,石牌保衛戰就是吳奇偉的江防軍與陳誠的十一師參加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1943年5月,吳奇偉因為鄂西大捷獲授青天白日勛章。1944年冬,吳奇偉進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學習,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10月,獲授勝利勛章。 1945年6月,吳奇偉出任湖南省主席,被削去軍權,省政府秘書長劉旭輝是陳誠和羅卓英的心腹,吳奇偉名為省主席,其實已成傀儡,無所作為。翌年4月被免去省主席,改任武漢行營副主任,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7月,吳奇偉被調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協助薛岳向蘇北解放區進攻,蘇北魯南戰場,國民黨軍屢吃敗戰,1947年初,吳奇偉借口有病辭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到南京湯山養病,是年秋,回到廣東,此后在廣東呆了一年,1948年1月,李濟深、何香凝在香港成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吳奇偉加入民革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8月,蔣介石委任吳奇偉為華北剿總副司令,吳奇偉北上敷衍一段又南返廣州。 1949年5月14日,吳奇偉決定棄暗投明,通電與蔣介石決裂,在吳奇偉帶頭下,其他七位廣東國民黨軍政要員宣布粵東起義,使得梅州、惠州等地提前解放,起義部隨后被改編為解放軍粵贛湘縱隊第四支隊和閩粵贛縱隊第三支隊,1949年9月,吳奇偉作為華南代表前往北平參加政協會議,據說吳奇偉在發言結束時突然舉手高呼,“中國國民黨萬歲”,話音未落舉座皆驚”,10月1日,參加了開國大典,解放后,吳奇偉擔任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等職,1953年7月11日,在北京去世。 回顧吳奇偉一生,早年跟隨張發奎四軍征戰,后來投靠老蔣,參加圍剿和追擊紅軍,抗戰時期算一條漢子,內戰時期基本打醬油的角色,到1949年居然還敢不逃不跑,有幸參加了開國大典,更幸運的死的早,還進八寶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