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軍:以黃埔學生軍為骨干,許崇智被驅逐后,在吞并許部粵軍的基礎上加以擴大。首任軍長蔣介石,北伐時的軍長是何應欽。北伐中1師2師分別參加了南昌戰役和武昌戰役,結果1師師長王柏齡戰敗逃跑。龍潭戰役中,眾將士不顧蔣作壁上觀的將令,配合第七軍取得了龍潭大捷。北伐后發展成為蔣的嫡系中央軍。
第一軍軍長何應欽 第二軍:來自湘軍譚延闿部。北伐中隨蔣介石參加了南昌、杭州、南京等地的戰斗。寧漢分裂后,因譚屬于武漢國民政府,所以與程潛的第六軍密謀控制南京城,抓捕蔣介石,但因程潛變卦而失敗。蔣聞訊后,勒令第二軍渡江北上,并令何應欽趁機將其繳械。遠在武漢的譚延闿命副軍長魯滌平升任軍長,率部西進,歸轄武漢國民政府。寧漢戰爭后,魯滌平被任命為湖南省主席,二軍縮編為第十八師,隨魯滌平入湘。后在湘省事件中被桂系逐出,逃至江西投奔蔣介石。在江西剿共和抗戰中屢戰屢敗,逐漸消沉。
第二軍軍長譚延闿 第三軍:來自滇軍朱培德部。北伐中參加了攻打湖南和南昌等地的戰斗。攻克南昌后,第三軍負責留守江西,并擴大為第五路軍,朱培德升任江西省主席兼第五路軍總指揮。寧漢分裂后,朱培德屬于武漢國民政府,但對寧漢之爭持中立態度。后在李宗仁、蔣介石等人拉攏下,逐漸倒向寧方。寧漢戰爭中支持寧方討伐唐生智,但又態度曖昧,出工不出力。北伐后逐漸倒向蔣介石,先后追隨蔣參加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最終在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殲滅。
第三軍軍長朱培德 第四軍:來自粵軍第一師。護法運動時,廣東省長朱慶瀾將手下二十營親軍交給孫中山,成為國民黨最早的武裝力量。孫中山委任陳炯明為粵軍總指揮,粵軍在陳指揮下逐漸壯大。孫陳反目后,粵軍第一師發生分裂,大部分官兵支持孫中山。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后,第一師擴編為第四軍,軍長為李濟深。北伐中,副軍長陳可鈺率第十師、第十二師及獨立團開往前線;李濟深身則與第十一師和第十三師留守廣東。北伐中,第四軍所向披靡。取得了汀泗橋、賀勝橋大捷,攻下武昌,獲得了鐵軍威名。
攻克武昌后,陳可鈺因痛心于國民政府內部紛爭日烈,加之疾病纏身,遂離職赴日就醫。此后第四軍擴編為第四和第十一軍兩軍,分別以張發奎和陳明樞為軍長。寧漢分裂之后,因陳明樞一向與蔣介石友善,而被漢方趕走,由張發奎升任第二路軍總指揮,統一指揮兩軍,繼續北伐河南。鄭州會議后,決定將河南的地盤交給馮玉祥,張發奎率軍返鄂。鐵軍第四軍一向以敢打硬仗而著稱,加之張發奎最聽汪精衛的話,所以一直被武漢國民政府作為先鋒,一路過關斬將,沖鋒在前。可是等到第四軍南返,戰利品已經瓜分殆盡,唐生智占據兩湖,朱培德主政江西,戰功最大的鐵四軍反而沒了容身之處。
唐生智一向擔心能征善戰的第四軍會跟他搶地盤,汪精衛下令東征討蔣之后,唐生智利用自己擔任總指揮之機,下令第四軍為先鋒,企圖讓第四軍和蔣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利。張發奎看出唐不懷好意,于是到達江西后,便頓兵不進,想要趁機謀奪江西省主席朱培德的地盤,如果不成則南下廣東,返回老家。朱培德瞅出張來意不善,于是離開南昌,跑去掌握自己的軍隊。張朱二人互相對峙,結果南昌空虛,共產黨趁機發動了南昌起義。
原來在中山艦事件后,第一軍中逐出共產黨員之后,北伐軍各軍中就屬第四軍中共產黨員最多。北伐中共產黨員以敢打敢拼而聞名,張發奎對這些屢立戰功的下屬甚為欣賞,所以對清共態度猶豫。直到汪精衛拿出共產國際那份讓共產黨另組軍隊的“五月指示”后,張才下決心清共。但是仍然留有余地,不愿斬盡殺絕,軍中仍然潛伏著大量的共產黨員。
后在起義軍南下廣東途中,被裹挾參加起義的第十師師長蔡廷鍇不愿跟共產黨走,率第十師出走福建,另立山頭。后在蔣的支持下重建十一軍,請回陳明樞擔任軍長。而隨葉挺繼續南下的第四軍官兵,后在廣東戰敗,殘部在朱德率領下上了井岡山,建立了紅四軍。第四軍至此分裂成張發奎、陳明樞、李濟深與紅四軍四部分。后來上演了多次手足相殘的悲劇,成為北伐軍中最有悲劇色彩的一個軍。
八一起義之后,共產黨一下子拉走了張發奎麾下的兩萬多部隊,張已無力在江西與朱培德爭雄,于是以南下追擊叛軍為名,率部南下廣東。李濟深起初意圖利用張發奎幫他清剿南昌起義軍,對張入粵表示歡迎。但張站穩腳跟后,不但無意幫李同起義軍作戰,反而大有反客為主,占據廣東之意。最終趁李濟深赴南京參加二屆四中全會之機,發動張黃事變,控制廣州。
結果沒曾想軍中潛伏的共產黨員發動廣州起義,張成為眾矢之的,被迫離開部隊。第四軍在桂系與粵系的夾擊下苦戰失敗,被迫逃到江西投奔蔣介石。后來張發奎趁蔣桂戰爭之機東山再起,但是旋又與蔣分裂,此后第四軍在汪精衛遙控下打出護黨大旗,先后參加護黨救國戰爭、中原大戰與兩廣事變,一再失敗之下,部隊越戰越少,最后被桂系收編。九一八事變之后,兩廣與中央和解,才重歸中央軍帳下,先后參加抗戰和解放戰爭,最終撤往臺灣。而陳明樞麾下的第十一軍,后來擴大為第十九路軍,在上海一二八抗戰中打出威名。后因不甘被蔣派去打內戰,在閩發動福建事變,最終被蔣解散。
第四軍軍長李濟深 第五軍:來自李福林的福軍。福軍本是廣東當地的一支民軍力量,在北伐軍各軍中戰斗力最弱,所以與李濟深的第四軍一部一起負責留守廣東。廣州張黃事變時,李福林因對廣西出身的李濟深不滿,故而倒戈支持張黃。是鎮壓廣州起義的主力。張黃失敗后,李福林受到牽連,從此離開軍界,由李濟深的親信徐景唐擔任第五軍軍長。后來蔣桂戰爭中,徐景唐支持桂系進攻廣東,結果被陳明樞、陳濟棠打的大敗,第五軍被收編。
第五軍軍長李福林 第六軍:來自湘軍程潛部。北伐中第六軍屬于右路軍,在蔣的指揮下一路從江西打到南京。為了搶頭功,在第一軍與第七軍主力未到的情況下,獨自攻占南京,結果因此開罪了中央軍與桂系。參與制造了南京事件,斬首英國領事,輪奸英國領事夫人之事,據說就是第六軍所為。四一二時,程潛對清共持保留態度,不愿支持老蔣。寧漢分裂后,程潛支持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卻又暗中與寧方的李宗仁等勾結,最終在寧漢戰爭中倒戈,支持桂系討伐唐生智。
唐生智剛剛倒臺,李宗仁就卸磨殺驢,突然囚禁程潛,第六軍群龍無首,倉皇撤往江西,結果在蔣介石與朱培德的共同圍剿下全軍覆沒。 第六軍軍長程潛 第七軍:來自李宗仁與白崇禧的桂系。北伐中先是參加左路軍,參加了汀泗橋、賀勝橋,攻打武昌等一系列硬仗。此后加入蔣的右路軍,赴江西同孫傳芳部作戰,連戰連捷,一路血戰殺進南京。第七軍幾乎參加了北伐中的所有硬仗,以高達四分之一的傷亡,取得了殲敵俘敵十三萬的驕人戰績,一躍成為壓倒鐵軍第四軍的鋼七軍。
蔣介石下野后,李白以第七軍為主力,贏得了“東南一戰無余敵,黨國千年重此辭”的龍潭戰役,一戰奠定了國民政府在東南的統治。又在寧漢戰爭中摧枯拉朽般擊敗了兵力最為雄厚的唐生智,將兩湖地區納入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桂系的勢力達到頂點。但桂系北伐時,與其他各軍的傾巢而出不同,將幾乎一半的兵力交給黃紹竑留守廣西,這造成桂系在攻占東南后明顯兵力不足。寧漢戰爭中,桂系全軍西進,雖然攻克了兩湖,卻造成東南富庶之地盡被第一軍控制。以至于桂系在二屆四中全會上只能拱手將中央權力重又交還給蔣介石。
桂系在擴張過程中,因為采取鄂人治鄂政策,大量重用鄂籍將領,導致桂系內部由鄂籍保定軍校生組成的鄂籍集團的壯大,打破了桂系內原本廣西陸軍小學同學一統天下的局面,為桂系內部的分裂與不和埋下了伏筆。最終在蔣桂戰爭中,對李白重用鄂人不滿的李明瑞率部在前線倒戈,第七軍軍長夏威離開部隊,曾經威名赫赫的第七軍被蔣繳械。
第七軍軍長李宗仁 第八軍:來自湘軍唐生智部。第八軍是最晚加入北伐軍的一個軍,北伐戰爭即因北伐軍北上支援受到吳佩孚攻擊的唐生智而拉開序幕。攻擊武昌受挫后,蔣介石率兵東征江西,由唐生智任前敵總指揮繼續圍攻武昌。攻克武昌后,唐生智利用自己為兩湖人士之便,大肆招兵買馬,至寧漢戰爭前,由第八軍發展而來的第四集團軍麾下已擁有七個軍另十個暫編師,成為北伐軍中最兵多將廣的一支勢力。唐生智因此野心膨脹,早在攻下武昌前就意圖割據兩湖,導致蔣大罵大不了兩湖不要了,到江浙去另開局面。寧漢分裂后,唐生智擔任汪精衛的東征軍總指揮,以武力逼蔣下野。后又為了爭奪中央權力而發動寧漢戰爭,結果因為盟友朱培德、程潛、譚延闿等相繼倒戈,而被桂系輕易打敗,部下被桂系收編。
蔣桂戰爭中,唐生智在老蔣的金元幫助下,策反了被白崇禧收編的舊部,重建第八軍。唐生智重掌兵權后,與蔣的關系一度親密,先后參加了蔣桂戰爭,蔣馮戰爭,為老蔣出力。但是唐當初是以重回湖南為號召奪回軍權的,部下湘籍將士思歸之心甚重,而老蔣不放心放虎歸山,不但不支持唐重歸湖南,而且圖謀以任命唐為軍事參議院院長為名,將唐召到南京奪取兵權。最終唐與蔣再度反目,投到汪精衛的護黨救國軍帳下,就任護黨救國軍第四路軍總司令,率部由河南南下,企圖重回武漢。結果因為事先與其聯絡的閻錫山、劉文輝、何健等均臨陣倒戈,唐生智很快戰敗出國,第八軍被蔣取消番號。 第八軍軍長唐生智 |
|
來自: Darcy_za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