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我們經常遇到兩種人,一種人會在自己遇到困難時主動向周圍人申請幫助,另一種人遇到事情喜歡自己扛,哪怕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他們不想因為自己的事情麻煩到別人,所以就會習慣了一個人面對。在心理學上來講,這種不愿意麻煩別人的性格屬于一種危險的人格,并且,越是不愿意麻煩別人的人,越不值得深交。 
圣母型人格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圣母型人格特征”,這種性格的人都會很內向,生活中不習慣過多的與他人交流、接觸。在社會交往中屬于比較被動的,他們內心缺乏親密感和社會支持。這樣的性格在社會上被俗稱為“圣母”,這種人喜歡迎合他人,希望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認同獲得滿足感。這樣的人即使有些事情不愿意,也不會拒絕,他們會勉強自己去做完,以維持自己的人際關系。缺乏自我暴露這樣的人在外人看來,不懂得拒絕,會順從他人。在為人處世中習慣性迎合別人,不斷的奉承別人。從表面來看這樣的人往往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說話辦事滴水不漏。但是這樣的人會忽略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長期缺乏“自我暴露”。這樣的人會為了迎合別人,順應他人的想法,強迫壓制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他們將自己的需求排在最后,甚至強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只為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印象其實這樣長期下去,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別人會看不透自己,就像戴著面具一樣,在交往中獲得不到對方的真心。而且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會對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危害。一旦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爆發出來,會出現難以承受的后果。缺乏心理暴露狀態下即使與他人建立了親密關系,也會因為沒展示真實的一面而面臨關系的破裂。危險之處圣母型人格的人在潛意識中很難對他人建立信任感,在社會交往中已經習慣于隱藏起自己真實的一面。與這種人交往時會感到距離感和不真實的感覺,因為沒有坦誠相待,就無法與其深入交往下去。因為在交流的時候不能了解他的真實的想法,這種難以捉摸的人讓人不敢深交。壓抑本能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論中提到,人們可以壓抑自己的想法,可以壓抑自己的本能,但他的內心想法會通過其他方式有所展現。而且人們越不斷的壓抑自己本能,一旦爆發將不可控制。所以這種“圣母”人格的人不會展示出自己真實人格,他們將負面情緒壓抑久了以后會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交流比較少,內心的負面情緒難以得到排解。在產生心理問題后,可能在某一瞬間被點燃,有可能會傷害到其他人。許多社會案件中,一些平時看起來很老實,不善言語的人往往成為兇狠的殺人犯,這些人也成為許多反社會案件的典型人物特征。在平時生活中他們老實,甚至懦弱,不與人爭,但是他們把這些恨意積累在心里,很有可能出現傷人事件。老話說會咬人的狗都不叫,就是說的這種類型的人。他們其實屬于危險性人格,在生活中比其他人更具有危險性。有人說不要惹老實人,就是因為這些老實人看似老實,有時候喪失理智做出的行為有可能超出人們的想象。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指出人們的性格是可塑的,所以有這樣圣母型人格其實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的。如果身邊有這樣性格的人,可以嘗試多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要嘗試與自己信任的人建立親密的聯系,能夠將自己內心想法傾訴出來,不要壓抑自己。如果自己的朋友或者親人有這樣的性格傾向,不要對他們產生排斥,因為他們可能不會溝通。這是需要你主動地與他們建立交流,在交談中引導他們講出自己的需求,要善于做一個傾聽者。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要一味的迎合、奉承別人,也不要全部順從他人的想法。首先要學會正視自己的內心想法,要開始學會傾訴,不要壓抑內心。學會排解負面情緒,不要讓自己陷入消極中,要保持自己健康的心理,塑造良好的性格。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