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22.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羅小笨 簡書作者 2019-05-11 22:13 劉渡舟 這一條也是太陽中風兼證。誤下后,太陽邪氣由表入里,胸滿提示邪氣已經到了胸中,但是胸滿不都是誤下所致。胸圍宗氣聚集的地方,為上氣海;臍下三寸為丹田氣聚集之處,為下氣海。肺之氣謂之為衛,心之氣謂之為營,營衛都是從胸中出來的。邪氣入里,先入胸。 促脈是指脈跳的很快,類似數脈。此時邪氣已經到了胸,心胸陽氣抗邪,脈就來的快。胸滿說明邪氣已經入胸。所以要去芍藥,原因:1、芍藥入血分和陰分,對胸陽氣不利,根據仲景法度,凡是胸陽不利都要去芍藥;腹為陰,凡是脾陰不利出現腹滿,都要加芍藥;2、芍藥會妨礙桂枝宣發振奮作用。 減去芍藥,桂枝與炙甘草可以組桂枝甘草湯,補心陽;大棗生姜調和營衛,扶正作用。 若微惡寒,有人認為是脈微而惡寒,是不正確的。微惡寒說明不但胸陽不振,陽氣也虛了,陽虛惡寒,僅僅桂枝力量太弱,所以加入附子。對于胸病,包括金匱中的胸痹,如果出現胸滿,胸痛徹背,背痛徹心,氣短,咳逆,屬于胸陽虛而陰寒氣比較旺盛,都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胡希恕 脈促,不是脈跳跳一止,那個叫結脈。促脈應該是關以上浮,關以下沉。胸滿是氣上沖,沖的厲害導致胸滿。上實下虛,所以脈也應該是上浮下沉。去芍藥就是因為腹氣虛。這里的氣上沖比桂枝湯更加厲害,這是桂枝湯的一個變化;如果把大棗生姜去掉,就是桂枝甘草湯。 微惡寒應該是微寒,就是微陷于陰寒證,就要加附子。 劉志杰 這里講的是太陽中風誤下以后的治療,需要與15條其氣上沖者對照。促應該是緊促,催促的意思,類似排隊,后面人擠前面人的表現。在脈上表現就是寸實浮盛,尺部沉而弱,可數可遲,上焦實下焦虛。臨床高血壓、嘔吐、肺癰都可以見到。 本條與15條對照,說的是氣不上沖如何處理。氣不上沖就是胃氣傷了,表邪內陷。脈促胸滿,胃氣傷了,但是表邪沒有內陷,這時就要去芍藥,因為芍藥有內斂作用,瀉中下焦。 如果邪氣內陷了,就是陷胸湯證。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經典醫案、方論 瀏覽:418次作者:三葉 發布時間:2019-08-09 13:01 [方劑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9克),甘草炙,二兩(6克),生姜切,三兩(9克),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克)[服用方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治則方解] 病機:太陽病誤下,損傷胸陽。 治則:溫補陽氣,解肌散邪。 方義:方中以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去芍藥,因其性味酸斂,有礙陽氣恢復,故去之;加附子振奮胸陽,以補陽氣。姜、棗補中陽,以利濁陰之氣。 [辨證要點] 本方在通陽散寒之基礎上,加溫補陽氣之附子,廣泛適用于各種原因所致之心胸陽氣不足而兼寒閉氣郁之證。臨床上多用于陽虛體質而感風寒者或自汗背寒肢冷者,胸滿悶者多去芍藥。 [仲景方論] 《傷寒論》第22條: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注家方論] 1.許宏《金鏡內臺方議》:太陽病,發汗后成漏者,為真陽虛脫也,故與桂枝加附子湯,以溫其經而復其陽。今下后脈促胸滿微惡寒者,亦為陽虛陰盛,邪在胸中,不可發汗,只得與附子以復陽溫經,與桂枝以散其邪也。 2.柯韻伯《傷寒附翼》: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更見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主之。夫促為陽脈,胸滿為陽證,然陽盛則促,陽虛亦促;陽盛則胸滿,陽虛亦胸滿。此下后脈促而不汗出,胸滿而不喘,非陽盛也,是寒邪內結,將作結胸之脈。桂枝湯陽中有陰,去芍藥之寒酸,則陰氣流行而邪自不結,即扶陽之劑矣。若微見惡寒,則陰氣凝聚,恐姜、桂之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辛熱,為純陽之劑矣。仲景于桂枝湯一減一加,皆成溫劑,而更有淺深之殊也。 3.陳修園《傷寒論淺注》:不但誤汗,而陽亡于外。設若誤下,亦致陽衰于內……陽亡于外,宜引其陽以內人,芍藥在所必用。陽衰于內,宜振其陽以自立,芍藥則大非所宜也……若脈微惡寒者,為陽虛已極…恐姜、桂之力微,必助之附子而后可。4.陳修園《長沙方歌括》:若見惡寒,為陽虛已極,徒抑其陰無益,必加熟附以壯其陽,方能有濟。 5.章楠《傷寒論本旨》:此方既以附子之純陽易芍藥,而反不減生姜者,以其惡寒,不特因誤治亡陽,而表邪猶未去也。故以附子配甘草大棗固元陽,仍藉生姜佐桂枝達表去邪,而與桂枝去芍藥湯證治大異也。 [名醫驗案] 1.劉渡舟醫案 王某某,男,36歲。自訴胸中發滿,甚或作痛,每逢嚴冬季節發作更甚。兼見咳嗽、短氣。切其脈弦而緩,握其手冷如冰,問其小便則清長。參合上述脈證,斷為胸陽不振有寒。因冬月陰寒最盛,陽受其困,故病情增劇。為之處方:附子9克,桂枝9克,生姜9克,大棗7枚。病者見上方除姜棗外,僅兩味藥,有些不相信。1周后他高興地告訴我,服上藥多年宿疾已愈。 2.劉榮年醫案 劉某,30余歲。冬月傷寒,誤服瀉藥而成。身體惡寒,腹脹滿痛,不大便已2日,脈浮大而緩。顯系傷風寒中證,醫家不察,誤為陽明腑證,誤用大黃、芒硝等藥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惡寒,即表證未罷,雖兼有里證,亦當先治其表,仲景之遺法具在。今誤用寒瀉,以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脹大而痛更甚也,幸尚在中年,體質強健,尚為易治。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溫行之: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棗2個(去核)。服藥后,未及10分鐘,即大瀉2次,惡寒腹脹痛均除而愈。 [長沙方歌] 桂枝去芍義何居,胸滿陰彌要急除, 若見惡寒陽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