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吐血 【治病策略】 1、倪海廈: (1)病人吐血不止是因為胃太寒而造成的胃穿孔,用柏葉時能止胃出血,可是怕以后再吐出來,所以還要用干姜,因為干姜能溫胃,所以干姜炙甘草是經方中專門用在胃出血、吐血的時候用的。這里用艾草,艾草這個藥能行經血,什么叫行經血?我們針灸的灸是用艾草在灸,我們血脈神經的血要行走時就要靠艾葉。艾葉下去以后可以把要準備要吐出來的血,逼回到血管里面,讓血在血管里面繼續流行,而不要跑出來。柏葉把有傷口的胃壁補起來,干姜讓它蠕動,艾葉讓它的血正常的歸經,不讓血再流失出來,這就是柏葉湯的方義所在。 (2)治療肝病,食道,胃,如果血從嘴巴出來,一定會用到柏葉湯。一劑就知,一副藥就中了。柏葉三錢,干姜三錢,艾葉三錢,都是三錢的量,六碗水,煮成兩碗。(這是寒癥) (3)如果吐血跟衄血都是熱證引起的濕熱證,就用三黃瀉心湯。怎么知道是濕熱?舌苔是黃的,干,大便便秘,小便又黃。內癥可能胃癌、食道癌、肝癌、肝硬化引起的吐血。 2、陳修園氏三字經吐血章“溫攝法,草姜調”,即甘草干姜湯。 【辯證診斷】 1、陰虛吐血,與陽虛吐血不同。陰虛吐血者,人必安靜,不似陽虛之躁動不寧也。陽癥必大熱作渴,欲飲涼水,舌必有刺,不似陰癥之口不渴而舌胎滑也。 2、血者,吐血,衄者,鼻血也。吐血衄血,有寒濕、燥熱之殊,而皆原于胃氣之不降,而又兼肺膽之逆。寒濕吐血,則黑而成塊。(溫補中氣,燥土降胃,兼斂肺金。)燥熱吐血,則鮮紅不成塊。(清潤火金,兼養胃降膽。)寒濕衄血,額角不疼,鼻不干。(斂肺兼強中降胃。)燥熱衄血,額角疼,鼻干。(清降膽肺,養中去滯。)但血去陽虛,亦有燥熱之后。寒濕續起者。(先清后溫。)如血去陰虛,陽泄化火,內則土敗,外則熱增,較寒濕難治。(斂肺降膽,清熱養中。) 3、血原于臟而統于經,升于肝而降于肺,肝脾不升,則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則血病上逆。緣中脘濕寒,胃土上郁,濁氣沖塞,肺津隔礙,收令不行,是以吐衄。此與虛勞驚悸,本屬同原,未有虛勞之久,不生驚悸,驚悸之久,不生吐衄者。當溫中燥土,暖水斂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攝胃氣,以治其標。 4、若痼疾久吐之家,其本已虛,其氣多寒,而其勢亦較緩,故治療上以溫補為主。 5、(1)胸陽傷到會吐血,陰津傷到會下血。 (2)肺癌、肝癌都會有吐血、咳血很厲害。 6、酒家咳嗽時也容易吐血。 【辯證治則】 1、胃癌下血、腸胃出血用黃土湯;吞不下東西,加利膈湯;吐血,柏葉湯;胃酸,加旋覆花、代赭石。 2、肝病吐血,上熱下寒,麻黃升麻湯。 3、吐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癥狀。袓國醫學認為是脾氣虛,脾不統血所致。癥見吐血,血量較多,為暗紅色,伴有胃痛等癥,脈芤甚則可出現革脈,出現革脈者為重危癥之脈象。治療時,用理中湯干姜易炮姜,變辛溫為苦溫,以利止血。 4、黃土湯:臍周動氣,時奔豚氣上沖而攻心胸,或冷痛、手足不仁,或小便不利、或吐血、衄血、或下利、或便膿血者,此方皆大效, 此方證見于墮胎后、或大失血者甚多。黃土湯的奔豚比其它治療奔豚的方劑所見癥狀要重。 5、人有病吐血者,似乎胃經之病,而不知非胃,乃腎火之沖上也。若止治胃,則胃氣益傷,胃傷則無以輸精于腎,而腎水益虛,腎火愈熾,吐血無已時也。法當峻補腎水,水足而火不上沸矣。方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大劑吞飲,血癥可痊。否則,用寒涼之品,臨時止血,而血之沖決,安能止抑哉。(須有腎水虛之癥) 6、人病頭痛者,人以為風在頭,不知非風也,亦腎水不足(須有此癥狀),而邪火沖入于腦,終朝頭暈,似頭痛而非頭痛也。若止治風,則痛更甚。法當大補腎水,而頭痛頭暈自除。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山藥三錢,北五味二錢,麥冬二錢,元參三錢,川芎三錢,當歸三錢,葳蕤一兩,二劑即愈。此方妙在治腎而不治風,尤妙在治腎而兼治肝也。肝木不平,則肺金失化源之令,而腎水愈衰。今補肝又補腎,子母相資,自然上清頭目。況又入麥冬、五味,以滋肺金之清肅乎,所以下喉即安然也。 7、大黃黃連瀉心湯不僅治吐血、衄血。凡下血、尿血、齒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竅者,大黃黃連瀉心湯無一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從高壓的深海里面出來的都可以用。 8、血癥不同,有順有逆。順則宜用血藥以補血,逆則宜用氣藥以補血也。蓋血癥之逆者,非血逆而氣逆也,氣逆而后血逆耳。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藥,則氣不順而血愈逆矣,故必須補氣以安血也。凡血不宜上行,嘔咯吐衄之血,皆逆也。血猶洪水,水逆則泛濫于天下,血逆則騰沸于上焦,徒治其血,又何易奏平成哉。故必用補氣之藥于補血之中,雖氣生夫血,亦氣行夫血也。此黃芪補血湯所以獨勝于千古也。 血逆亦有不同,有大逆、小逆。大逆者,必須補氣以止血;小逆者,亦可調血以歸經。用四物湯、佛手散治血而血止者,血得補而歸經也。 9、黃連解毒湯(1)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下血、尿血、麻疹、痘瘡、皮膚病、皮膚瘙癢癥、蕁麻疹、諸熱病之余熱; (2)亦可廣泛用于狂躁癥(夾有喜笑癥)、血脈癥、眩暈、心悸亢進癥、神經官能癥、精神病、腦溢血、高血壓癥、酒渣鼻、黑皮癥等。 (3)用于頭腦清醒不能入睡。興奮不衰,無故發怒,心情焦躁,像似頭昏眼花者為目標。高血壓或更年期障礙時之不眠癥亦為其目標。 (4)此癥系實火之證,非虛火之證。故上焦滿悶心下拘攣,在任脈水分不動悸,其脈沉細或軟弱,但沉取確有力。必須以脈診、腹診及舌候熱候。 10、氣脫、吐血等癥,止要一味獨參湯治之是也。 11、吐血則必血虛,用當歸一味以補血足矣,何以又佐之黃芪也。蓋血乃有形之物,不能速生,必得氣旺以生血,故必用黃芪以補其氣也。 12、(1)驟然吐血,兼見頭痛寒熱者,外感傷經脈也。宜麻黃芍藥湯。 (2)吐血口渴,脈洪數而溺赤者,火熱傷陰分也。宜加味四生丸。 (3)吐血口和,脈弦微而溺清者,陽虛而陰脫也。宜變化理中湯。 (4)吐后口渴,血帶黑而腹痛者,瘀血積腹里也。宜加味四物湯。 (5)吐血之前,必先大發惡心者,血潮而凌心也。宜郁金丹皮湯。 (6)先行咳嗽,然后得吐血證者,肺燥傷陰脈也。宜清燥和血湯。 (7)先行吐血,然后得咳嗽證者,陰陽不相符也。宜調陰和阻湯。 (8)吐血之后,肌肉魚鱗甲錯者,腹中有干血也。宜大黃蟅蟲丸。 (9)大便下血,其下在糞之前者,腸風瘡痔類也。宜赤豆加味散。 (10)大便下血,其下在糞之后者,肝脾不統血也。宜仲景黃土湯。 (11)通身汗血,甚則沾衣盡赤者,火甚而血溢也。宜加味六黃湯。 (12)鼻中流血,以及齒縫出血者,胃中之燥熱也。宜清涼甘露飲。 13、(1)食入即吐、吐白痰,干姜二錢,吳茱萸二錢; (2)去痰去水:生姜二片,半夏三錢,炙甘草三錢 南星二錢; (3)健脾胃:白術三錢,茯苓三錢; (4)下血:加黃土湯;吐血:加柏葉湯; (5)病人已經不能攻了:葛根 柴胡 半夏 甘草 白朮 茯苓 人參 大棗 干姜 生姜,加上金匱中的黃土湯加減就可以治胃癌。 14、吐血之止血: 【辯證比較】 1、血病辨證及方治表
2、血證附方表
【經典回顧】 1、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2、凡吐家,服桂枝湯,其后必吐膿血也。 3、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4、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閑有熱,不得臥者,死。 5、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6、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寒癥) 7、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濕熱) 8、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9、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10、若口中辟辟燥,咳則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脈數實者,為肺癰。 【民間方法】 (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只對特定情況有效。真正治療或除根請認真閱讀臨床指導等內容) 1、張某,男,18歲,1982年7月初診。吐血1個月,面蒼白,精神差,呼吸急,脈洪大,舌偏紅,苔薄黃,胸片右下肺野可見一透亮區,可見斑片陰影,左上肺外亦見少量淡薄模糊陰影,診斷為空洞型肺結核。遂取新鮮大蒜30g,搗碎,以鼻吸入,每次1小時,1日3次,3個月月為1個療程(共需新鮮大蒜蒜13.5kg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抗癆藥物)。經治1個月后,病灶吸收好轉,空洞閉合,自覺精神好轉,食量增加。3個月復查,病灶已吸收。(《漸江中醫雜志》1983年第6期) 2、王某某,女,42歲,家務。大咯血發現肺結核,當時肺尖已有空洞,化療4年一直未愈,因大咯血入院。左肺尖有3.5×3.3cm之纖維空洞,周周圍有少量纖維增殖性病變,經半年化療未見改善,用紫皮大蒜1頭約50g剝皮,放于玻璃瓶中,用木棒搗碎后,將蒜泥攤布于瓶槳及瓶底上.,以鼻吸入,每次1小時,1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后,空洞逐漸綿小變薄,4個月月后呈現愈后性閉合,同時痰菌陰性,出院三年多未惡化。(《新中醫》1980年第4期)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