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末附有中國值得看的60處藻井推薦清單 當我們走進殿宇抬頭仰望時,會被一種繁復精致的構造所吸引。 它往往出現在大殿正中的佛像或者禮儀設施的上方,由細密的斗拱承托向上隆起呈“井”狀。 方形、圓形,八邊形,有的描繪了炫麗的圖案,有的雕刻了精美的浮雕……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的內部裝修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梁架結構暴露在外的“徹上露明造”,另一種則會在梁架之下加裝天花板。 《營造法式》中,將天花的裝修分為三類: 平闇(àn)、平棊(qí)和藻井,藻井正式其中最精美的一種。藻井多見于宮殿、寺廟、樓閣等重要的建筑之上,建筑等級越高,它越華麗復雜,可謂為中國建筑中最具想象力的一章。中國藻井,分為哪些種類?各個時代的藻井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藻井最值得一看?在此文中,這些問題將會一一介紹。兩漢張衡在《西京賦》中寫道:“蒂倒茄于藻井,披紅葩之狎獵。”注曰:“藻井當棟中,交木如井、畫以藻紋,綴其根井中,其華下垂,故云倒也”。漢賦中所記載的藻井究竟長什么樣,如今已無法確定。不過,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墓葬和洞窟壁畫中,我們發現了一種方形錯落相疊的穹窿狀天花板。它的基本形制是在頂部搭建方形井框,分別在四個井框中間取1/2相連,再取1/2相連,形成一層層的套疊式構造。從演化史角度來看,這種“套斗藻井”最接近原始形態,因此最有可能是中國的藻井鼻祖。TIPS:如果我們打開視野,就會發現,這種抹角梁層層相疊的套斗藻井也是亞洲很多地方的(包括古希臘等地區)古建筑的常見裝飾,從土耳其到中國,從印度到中亞最北部,都能見到這種結構的使用。中國最早出現的“套斗式”藻井,也不排除從亞洲其他地方傳入的可能。套斗藻井衰落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斗四藻井”與“斗八藻井”。斗四藻井是一種四方形向上凸起的構造,可能由四方形的帳子演變而來,今天我們在北朝至隋唐的石窟中仍然可見這種藻井的形象。麥積山005窟,北周,窟頂對于帳子的模仿較為逼真,但也可以算作“斗四藻井”  后來,斗四藻井逐漸演變為了流行于宋遼時期的斗八藻井。所謂的“斗八”,就是由八根角梁支撐的藻井。在宋遼金時期,斗八藻井是高等級殿堂才能使用的裝飾。因此,盡管保存至今天的宋遼金古建筑仍有上百座,但大部分都采用了“徹上明造”(屋頂梁架結構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內抬頭即能清楚看見屋頂的梁架結構),使用斗八藻井的屈指可數。富有創造力的古代工匠們,既可以把斗八藻井造成較大的八角形,比如應縣木塔底層的藻井。也可以做成較小的圓形,比如保國寺大殿藻井和《營造法式》中描述的藻井。
 實際上,宋遼金的藻井樣式十分豐富。除了最流行的斗八藻井,還有應縣凈土寺藻井這種內置天宮樓閣與繁復斗拱的藻井。但由于樣本遺存過少,難以詳細一一考證。 到了元代,斗八藻井也不再流行。但從山西現存的元代藻井中,我們發現一種采用層層斗拱向內懸挑而成,樣式更加繁復的樣式開始出現。但由于除山西之外,其他地區的元代木構多為徹上明造,因此罕有元代藻井遺存,樣式自然也就無從考證。 一方面,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藻井樣式,如套斗藻井、斗八藻井仍在個別地方延續,因此明清的藻井匯聚了各個時期的藻井樣式;另一方面,藻井的使用范圍愈發擴大,上至皇宮廟宇,下至民居會館,都能見到藻井的使用。 藻井的分布地域也愈發廣泛,各地的匠人們充分發揮創造力,建造出帶有地方特色的藻井,使全國各地的藻井可以用百花齊放來形容。明清官式建筑的藻井多為拼合式,即由多個板塊拼合成一個藻井,從下面幾圖可以看出,拼合的痕跡比較明顯。也有一部分官式藻井采用小木座斗宮向內出挑。 南薰殿云龍角蟬錦紋抹角枋云紋隨瓣枋八方渾金蟠龍藻井 
御景亭云龍角蟬云龍隨瓣枋八方渾金蟠龍藻井 
皇極殿龍鳳角蟬云龍隨瓣枋套方八角渾金蟠龍藻井 
養性殿龍鳳角蟬青抹角枋云紋隨瓣枋八角渾金蟠龍藻井  明清官式建筑中,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藻井,如暢音閣彩繪升降龍火焰寶珠藻井、臨溪亭金琢墨瀝粉彩繪海墁藻井。這兩座藻井不是用細致的木作打造,而是直接繪制在天花板上,但也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與明清官式建筑的藻井相比,地方建筑的藻井樣式更多,更加異彩紛呈。比如,前文所介紹過的套斗式藻井,雖然在漢地已經消失,但在新疆的少數民族民居和清真寺里一直都有使用,并且與兩千年前的做法并無多大差別。筆者在貴州湄潭的古建筑中也見到了類似于早期套斗式的藻井 ▽ 在福建、浙江、臺灣等地,還出現了螺旋藻井。這種螺旋藻井結構極為精巧之外,采用極小的斗拱層層懸挑,每層斗拱錯開一定的角度,形成帶有動感的螺旋結構,這種設計意匠也令人叫絕。 還有一些結構簡單的藻井,在歲月的洗禮下,呈現出古樸的美感。如今,我們在古建筑中見到藻井,往往為它的美所吸引,藻井大多是純裝飾性的。但是,藻井的出現,最初是一種結構上的考量。它是模仿遠古時期人類穴居建筑頂部的用以通風、采光和出入的天窗而發展形成的。遠在穴居時期,人類為了出入方便和采光需要,往往在洞口開鑿一個小洞,洞口用樹枝以抹角梁層層疊成,這種抹角疊木的做法,就是藻井的雛形。斯坦因拍攝的“套斗式”天井房,位于馬斯圖吉的米拉格拉木村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這種原始的、用于采光通風的小洞,被先民發現了其獨到的美學價值,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防火是中國古代木建筑的頭等大事。早期藻井上經常描繪藻紋裝飾,根據五行的原理,藻,水中之物,可以壓火。在屋內裝飾藻井,也有避免火災的吉祥之意。除了裝飾,另一個功能就是彰顯空間等級。藻井的使用有嚴格限制,往往只有最尊貴的建筑,比如佛寺和宮殿建筑中才能使用。唐代就明確規定:“非王宮之居不施重拱藻井。”宋代的建筑等級制度雖有所放寬,但也基本沿襲唐代,以后各代也都有限制。明代也有規定:“官員營造房屋,不準歇山轉角,重檐重拱及繪藻井,惟樓居重檐不禁。”在古代,藻井往往是等級、高貴的象征。總而言之,藻井最初是先民們基于實用而發明的一種采光天窗。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被人們運用到宮殿、佛寺等高等級建筑中,并被人賦予了壓伏火魔等美好的寄托。
五龍亭藻井 在中國人看來,屋頂不只有遮蔽天空的作用,它還是“技藝載道,道藝合一”的舞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建筑觀,打造出這獨一無二的美麗構造。 如果以年代而言,建于984年的獨樂寺觀音閣擁有中國最古老的木構藻井,對于古建筑愛好者們來說不得不看。這座藻井位于觀音閣二層天花板正中,觀音像之上,采用的是宋遼之際流行的斗八藻井樣式。祈年殿三十多米高的圓頂之下,斗拱層層收分,藻井跨度達十米左右。若在藻井正下方抬頭仰望,給人的震撼程度當不亞于西方大教堂的穹頂。可惜的是,我們無法站在祈年殿正中央向上仰望,好在有一個縮小版的祈年殿——河北承德普樂寺旭光閣,在這里我們可以走入殿內近距離觀賞它中央精美壯麗的藻井。如果以精細程度而言,以應縣凈土寺和北京隆福寺為代表的天宮樓閣藻井做到了極致。在天宮樓閣藻井中,有運用極為小巧的木構件打造的模擬版樓閣,這種迷你版樓閣被安置于藻井四周,象征著天宮。隆福寺藻井更是分為上下六層,在一、二、三、五層上布置有瓊樓玉宇的天上宮闕,天宮下為彩繪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宮闕里有仙人天女,精雕細琢,表情神態極為細膩,在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圖,存星1400顆。如果說哪個藻井獨一無二,那么還是上文提及的洪水泉清真寺后窯殿藻井,這種傘狀藻井在全中國也只有這么一處。洪水泉清真寺后窯殿中央藻井,用兩重極精巧細密的如意斗拱和垂柱華板,拱衛著形如傘骨狀的中心井口,構成一幅極美妙的立體畫卷。木制雕飾均不施油彩,保持黃褐色木面本色,更覺純樸圣潔,秀巧高貴。實際上,除了我們中國,同屬于東亞木構體系的朝鮮半島,也有與中國藻井類似的構件。韓國首爾五大宮的藻井,是半島最具代表性的藻井。五大宮是指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慶熙宮,五座宮殿的主殿體現了朝鮮傳統建筑的最高規格 從中可以看出,半島的藻井周圍有一圈細小斗拱支撐起上凹的構造,藻井中央的木板上嵌有雙龍、雙鳳的木雕,還有祥云、寶珠等木雕作為襯托,非常美觀。而在大家更熟悉的日本古建筑中,則沒有和中國藻井完全一致的構件。我想可能有三個原因,一可能是日本人對中國古建筑選擇性學習的結果(比如藻井可能不符合日本人),二是日本人可能沒有學會這種技術,三可能是因為某些客觀原因,導致日本來華學習的人沒有注意藻井這個構件,從而也沒有帶回本土。不過日本也有類似藻井的構造,比如法隆寺夢殿和可睡斎東司佛像之上的華蓋,雖然類似于中國的藻井,但在日本不把這種構件叫做藻井。另一個就是建長寺法堂天花板二重折上格天井+天蓋的構造,也有些許藻井的藝匠。不同藻井各有千秋。瑰麗的色彩與華美的雕刻,使人有遙望蒼穹的神秘感。《中國古建筑之美·伊斯蘭教建筑》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