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傷心畫不成”,這句詩的意思很清楚易懂,我這一片傷心,即使是丹青高手都畫不出來。描寫得真是傷心欲絕,讓人心碎,令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 那么,問題來了,這句經典的詩,誰是它的原創呢?說實話,一般人都回答錯了,請看我的文章吧: 提起這句詩,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納蘭性德,是的,他才高八斗、文武雙全,被人們譽為清朝第一才子,他在悼念去世不久的愛妻盧氏時,悲痛欲絕地寫下《南鄉子·為亡婦題照》這首著名的詞: 淚咽卻無聲。 只向從前悔薄情, 憑仗丹青重省識, 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 午夜鶼鶼夢早醒。 卿自早醒儂自夢, 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這首詞的大體意思是: 看著你的照片,我淚流滿面哭泣無聲,真是后悔從前沒有珍視你的一片深情。想憑借丹青來重新描繪你,可是,我淚眼模糊,心腸欲碎,不能把你的容貌畫成。 離別時的話語依然分明在耳,比翼齊飛的美夢,在半夜里被無端驚醒。你自己早早醒來我卻還在夢中,想到這兒,我夜夜哭泣,肝腸寸斷,從天黑一直到黎明。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著名的詞人。著作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他不幸患病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一歲 。 納蘭性德的父親是康熙年間權高位重的大學士、太子太傅明珠。他出身高貴人家,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二十二歲參加殿試,高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康熙十三年。十九歲的納蘭性德迎娶了廣東總督盧興祖的女兒盧氏,十八歲的盧氏是大家閨秀,她聰明美麗,知書達禮,溫柔賢惠,與納蘭性德夫妻和睦、相知甚深。兩人一起度過了三年的美好浪漫時光。 三年后,盧氏產下一子,取名為海亮,產后一個月,盧氏因遭風寒,不幸去世。納蘭性德悲痛欲絕,'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他為盧氏寫下了許多悼亡詩,《南鄉子·為亡婦題照》就是最為著名的一首。 這首詞廣為流傳,念之使人斷腸。尤其是“一片傷心畫不成”這一句,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聰明的好友們,當您看到我把納蘭性德排在第一位的時候,就知道這一句肯定不是納蘭性德的原創了,他是直接借用了前人的。那前人會是誰呢? 請注意的是,借用是指照搬或者稍加改動他人的一句詩,用在自己創作的詩詞中,這在詩詞創作中是允許的,不算抄襲,也叫作借句。像曹操的名篇《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里面就有借用《詩經》里的名句,您知道是哪句嗎? 您可能會想到金元時代的大文學家元好問,是啊,“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一膾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寫的,當時元好問才十六歲。 關于這句詩的來源,還有個真實的故事,是元好問自己寫的,不妨一并介紹給大家: 元好問去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參加考試,在經過陽曲的時候,遇到一個捕鳥人在賣大雁,這個捕鳥人介紹說,他捕獲這只大雁后,另一只大雁并不離去,在天空悲鳴盤旋,過一會兒,竟然自己投地而死。 元好問聽后,被這只不離不棄、以身殉情的大雁所感動,他花錢買下了這兩只大雁,埋葬在汾水河邊,累石作為標記。然后寫了《摸魚兒·雁丘詞》這首著名的詞,來贊嘆大雁生死相許的忠貞愛情。 一個才十六歲的孩子啊,元好問的文學天賦不得不讓人嘆服。 公元1232年三月,蒙古大軍進攻金國的中京洛陽(今河南洛陽),中京的人民頑強抵抗,多次擊退了蒙古大軍的入侵,守住了中京。這個時候,元好問已在河南登封閑居多年,得知這個消息后,他作了《懷州子城晚望少室》這首詩: 河外青山展臥屏, 并州孤客倚高城。 十年舊隱拋何處, 一片傷心畫不成。 谷口暮云知鄭重, 林梢殘照故分明。 洛陽見說兵猶滿, 半夜悲歌意未平。 元好問登高望遠,目睹山河破碎,人們流離失所,他對家國命運前途憂心忡忡,這份擔憂、這份悲傷,“一片傷心畫不成”,在這首詩里得到集中體現。 作為當時的第一詩人,在元好問的其他三首詩里也反復出現過這一句,比如《重九后一日作》:“重陽擬作登高賦,一片傷心畫不成。”《題家山歸夢圖》:“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傷心畫不成。”《雪香亭雜詠》十五首之一:“賦家正有蕪城筆,一段傷心畫不成。” 這一名句,元好問連用四次,可見他的喜愛程度非同一般啊。那么,元好問就是這句詩的原創嗎? 對不起,還不是啊,元好問也是借用了前人,還得繼續向前尋找啊。我們越過宋朝,直接穿越到大唐吧。 晚唐“花間派”代表詩人韋莊,是著名詩人韋應物的四世孫,他與溫庭筠齊名,人稱“溫韋”。他的詩詞語言清麗,情致深婉,為宋詞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 有一次,韋莊看到六幅描寫南朝歷史故事的彩繪圖畫,聯想到晚唐軍閥割據,戰亂不止,有感于對晚唐局勢的擔憂,寫下了一首詩《金陵圖》: 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滿故城。 “誰謂傷心畫不成”與“一片傷心畫不成”很相似,難道韋莊是這句詩的原創嗎?不是啊。韋莊只是反用了同時代一位默默無名詩人的一句詩。 ![]() 事不過三,該揭露謎底了。這個人就是高蟾,“一片傷心畫不成”,他就是這句經典的原創。 高蟾的歷史記載,僅見于《唐才子傳》:他性情倜儻,灑脫不羈,孤傲高潔,不與人合群,崇尚氣節,對于別無人平白故送來的哪怕是千金,他寧可身死也決不接受。多么有骨氣的一個人啊!“性倜儻離群,稍尚氣節。人與千金無故,即身死亦不受”。 ![]() 秋天的傍晚,高蟾站在南京城的高處,登高遠望,浮想聯翩。金陵城過去曾經是那樣的繁華和盛極一時,如今的晚唐危機四伏,已經出現藩鎮割據,連年征戰,百姓困苦的亂世局面。如同浮云一樣即將支離破碎,也如同落日一般即將回天無術了。 那個氣勢恢宏的大唐盛世恐怕再也回不來了。高蟾對此無能為力,他感到苦惱、悲哀而又傷心。哀愁之下,高蟾寫出了他最出名的詩: ![]()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歸晚翠, 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 一片傷心畫不成。 詩意: 曾經陪伴著云兒欣賞傍晚蒼翠景色, 還曾陪著落日傾聽秋天的寂靜之聲。 人世間雖然有無數擅長畫事的高手, 我的一片傷心卻沒有人能把她畫成。 “一片傷心畫不成”,是高蟾發自靈魂深處的吶喊,這世上有無數出色的畫師,無論他有多么高超的畫技,都畫不出我的這一份對國家的絕望傷心。 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高蟾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終于通過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后來官拜御史中丞。在《全唐詩》里,收錄有高蟾的詩三十余首。 ![]() 唐朝末期,高蟾作為一個毫不起眼的詩人,寫了一首不著名的詩,其中“一片傷心畫不成”,這一句在當時并不出名。 但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這句詩經過韋莊、元好問、納蘭性德等這些著名詩人們的借用,變得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成為千古名句。可見,真正的藝術精品是經得住歷史考驗的。 ![]() “一片傷心畫不成”,高蟾是這句經典的原創,您現在知道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