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從1994年進入銀行工作,慢慢接觸到紀念幣,才開始了解錢幣收藏的有關知識。 紀念幣,顧名思義就是國家為紀念歷史、政治、文化等領域的重大事件而制作發行的法定貨幣。包括建國建黨紀念、回歸紀念、杰出人物紀念、名勝古跡、珍稀動物、體育賽事等等,分為普通紀念幣和金銀紀念幣。材質有紙質、金屬合金、金銀等。最早的普通紀念幣是人民銀行于1984年10月1日發行的建國三十五周年幣。截止日前,已經發行118枚,歷時27年。 其中珍稀動物10枚,面值5元;世界和平系列4枚,面值1元;體育運動19枚,面值0.1元、1元;偉人系列8枚,面值1元、5元;世界文化遺產系列9枚,面值5元;賀歲生肖系列16枚,面值1元、10元;民族團結系列8枚,面值1元、5元、10元;振興中華系列30枚,面值1元、5元、10元;臺灣風光系列5枚,面值5元;世界文化遺產系列11枚,面值5元。最多的發行量達到5億。紀念鈔共計發行四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面值50元,迎接新的世紀、面值100元,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面值10元,中國航天紀念鈔、面值100元。 提起我的集幣之路,還要從我剛工作時說起,那時我接觸外匯比較多,自然而然就認識了外匯兌換券,一種特殊用途的貨幣。其實外匯券并不是法定的貨幣,但面額和人民幣等值,在特定場合使用。舉個例子,例如用錢憑票都買不上的電視機,有外匯券就能買到。我1994年上班,正趕上外匯券停止發行,擁有者覺得越盡快花完越踏實,于是許多人都在拋售轉讓,于是我就換購了一些收藏起來,果然,自1995年伊始,外匯券徹底地停止流通,由中國銀行全部回收,退出市場后,流落在民間的數量就十分有限了。 2000年的時候,正值世紀之交,央行發行世紀龍鈔,全名為“迎接新世紀紀念鈔”,是中國第一次發行塑料材質的鈔票,龍鈔的面世使中國躋身于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設計印制塑料鈔票的國家之一。大龍票總發行量1000萬張,非常有紀念意義。我那時因工作原因得天獨厚的分到2000元,共計20張,記得是以獎金的形式發放的。身邊沒有購買渠道的親戚朋友,紛紛找我走后門,我沒有辦法,只好將自己手里的龍票兌換出去,七七八八的出手后僅余數張,前些天我在路邊偶然看到收售錢幣的小販,單張龍鈔已經漲到數千元。 硬幣紀念幣發行量一般幾千萬甚至幾億,單純做為投資升值而囤貨是不可取的,也不會有太多的升值空間。最好保持一顆平常心,基于愛好而收藏。目前發行過的紀念硬幣,以1988年發行的“建行幣”,即中國人民銀行成立40周年紀念幣,稱為紀念幣中的幣王,價值最高,其發行量少,一幣難求。還有一些金銀幣,價格昂貴,數量有限,對于收藏人有局限性。 再聊聊稀有流通幣,即發行量少的分幣、連號的紙鈔,成套成捆未開封的舊紙幣,比如1953年發行的帶有號碼的紙質一分錢、1962年版的綠背一角錢,還有第二套人民幣中稀有的三元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整套集齊的話,市場價在40萬以上。另外,第三套人民幣里的二元錢也具有收藏價值。 和人民幣一樣,外幣也有同等稀少的品種,美元中的二元面值就不多見,尤其是1976年版,即使在美國當地也難找到,因為很少被使用,造成發行量非常低,我陸陸續續收集了近二十年,也僅僅得到幾張舊鈔而已。 中國古代老錢幣因為時間久遠及文物保護原因,市場上已經不常見,我曾經去過幾個古玩市場,市面上可見的老錢幣最多的是袁大頭,其真假難辨,清朝和民國時期的硬幣,已經難以收集到,并沒有什么撿漏的空子可鉆。 以前紀念幣沒有預約,傳播途徑有限,隨著紀念幣的網絡預約開放,收藏紀念幣的愛好者越來越多,有的人甚至不惜高價購買,我覺得還是理智收藏,擁有大全套又能怎么樣呢?收藏的快樂在于當你閑暇時,沏一壺茶,拿出藏品把玩,睹幣憶舊,想起過去往集幣的點點滴滴,滿足、欣喜之情溢滿心頭,我想,這才是集幣的意義所在。 |
|
來自: 新用戶07714572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