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躁脾氣的人,遇事容易著急上火,這是情緒反應,真實含義是用這種情緒方式來表達訴求,如表達對他人看法的不認可。 我們用認知方法進行討論,針對著急背后想法,多次詢問“這對你意味著什么”,很容易得出這個人的自動思維、中間信念、核心信念。 比如自動思維是“這個人是愚蠢的”,中間信念是“假如我認可這個人看法,我也是愚蠢的”,核心信念是“愚蠢是可怕的事,我愚蠢我自卑”。 如何應對著急上火這些想法和信念呢?認知療法提供了以下7種方式,我們可以選擇性使用。 1、新想法,“別人對錯與我無關”。 原思維是別人錯了我不能忍受,必須糾正錯誤,這里不論人家想法對錯,假設真是錯的,也與我們無關,即“別人對錯與我無關”,“一個人的愚蠢與我無關”,別人再是錯誤也不代表我是如此,必要時候直接表示不認可就行。 2、新實驗,“微笑點頭說出來”。 有了上述新的認知想法,可以在遇到著急時主動嘗試新實驗,比如既然別人對錯與我無關,新情景出現要主動進行行為實驗,即微笑、點頭、說“你這個看法從你的角度是對的”,如果需要自己表態,再來一句“我暫時保留看法”。這其實就是保持邊界感。 3、新認知,“認知對錯都是連續體”。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對錯,也沒有絕對的愚蠢和聰明,如果把自己、他人、世界截然區分為二元對立的,即屬于“全或無思維”,“非黑即白思維”,極端化思維。事實上,我們認知都是連續體,從好到壞處于一條直線不同位置,這讓我們看法可以靈活而非固執。為此用“暫時”“角度”等用語。 4、新對話,“理性和感性對話”。 信念難以改變,在于太感性,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分別從理性、感性視角互相對話,由咨詢師和當事人進行,如他錯是他的事情,我們可以糾正也可以忽視,我們不能改變一個人,保持邊界感是心理成熟標志。 5、新視角,“你如何給別人建議”。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假設這個想法信念是別人的,比如他人、朋友、孩子等,我們會如何提出建議,這樣就可以拉開距離看的清晰,給出忠告,反過來自我反思。如看到著急發火的人,會認為不成熟,好笑,幼稚,不穩重。 6、新行為,“像新想法一樣做事”。 著急的人在于想糾正別人看法,既然別人對錯與我無關,那么就堅信人家怎么說都是權利自由,如同我們也會被如此對待,保持尊重,讓人說話,天不會塌下來。 7、新自我,“自我暴露以身作則”。 不僅僅是急躁脾氣的人,著急上火是大家都有的體驗,可以適當暴露自己經歷,比如曾經與人著急過,認為別人看法無稽之談,愚蠢無比,后來發現錯的是自己,當把別人看做傻子時候,真實傻子是自己。 這七種新的應對方式,其實歸納起來還是兩點,那就是調整思維和行為,表現為舊想法舊行為、新想法新行為,也就是“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