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一徑三百寺, 唯有碧云稱纖秾。 碧云寺是香山的一部分,始建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相傳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彌舍宅開山而建,原稱碧云庵,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太監于經在寺后建生壙,并重修寺院,始今名。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魏忠賢也看中這塊寶地,再度擴建碧云寺,又在于經墓壙屋礎上加工擴建。乾隆十三年(1748年),增建羅漢堂、金剛寶座塔和水泉院,形成了現在的規模,成為西山諸寺之冠。 此次修葺對寺原有建筑改動不大,寺之殿宇仍為明之遺構。 碧云寺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三百多級階梯式地勢,以排列在中軸線上的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一組院落,空間大小不一,最后一進院落,空間著意擴大,立白石牌坊,百步之外,是金剛寶座塔。層層殿堂依山疊起,松柏參天,濃蔭蔽日,堪稱西山最為美麗的寺院。 碧云寺中路為主線,從東端的寺院門進入,依次是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菩薩殿、普明妙覺殿和金剛寶塔院。北路是水泉院,南側是羅漢堂和禪覺院。 碧云寺前設有城關,入關百步達山門。 有不少寺廟的山門殿都用天王殿代替了,但碧云寺還是保持了山門殿本來面貌。 側門前的一對“須彌座”也是一般寺院沒有的。 ![]() ![]() 哼、哈二將立于殿中。 ![]() ![]() ![]() ![]() 彌勒殿,存有明代銅鑄彌勒佛像。 ![]() ![]() ![]() 大雄寶殿前放生池上的石橋,其橋面為青石質地,兩側立漢白玉欄板,上雕刻行龍戲珠、卷草花卉等,望柱為蓮花苞柱頭圖案。該橋為寺院著名的駐足觀魚賞景之地,據明代文獻《寶顏堂秘笈》中記載:“殿前二方池,石甃楚楚,蓄金魚,游人以為奇觀。”大雄寶殿乾隆御筆之額匾:能仁寂照。 ![]() 大雄寶殿前的一對經幢上刻了N多的龍,雕工精美絕倫。幢頂為單檐四角攢頂式頂,磚石仿木結構,四條垂脊雕龍。瓦溝,榫卯、斗拱均同木制一樣。幢身為刻滿經文的六棱柱,每條棱邊都刻有游龍,使得經幢很有動感,反復在不停的轉動詠頌一樣。基座為全面雕刻的須彌座。上枋刻龍,束腰刻的神鹿等也異常精美,如此高的等級沒有皇家的特許是不可能的,這與碧云寺皇家寺廟的地位是相符的。 ![]() ![]() ![]() ![]() 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祖與普賢、文殊菩薩,南北兩廂為十八羅漢。 ![]() ![]() ![]() ![]() 第四進院落是菩薩殿。碑亭前的御路—陛石,工藝精美,主體以鳳為主,還有鶴、蝙蝠等各種圖案,偏偏沒有龍。 ![]() ![]() 菩薩殿前是八角形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亭,記述了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間重修碧云寺的情況,該亭的等級高。黃色的琉璃和青綠為主的彩繪,在紅墻與白券門的襯托下顯得光彩奪目、輝煌壯麗。此處的彩畫是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枋心畫的是龍。 ![]() ![]() 菩薩殿的額匾是乾隆御筆“靜演三車”。 ![]() ![]() 殿內供奉大勢至、文殊、觀音普賢、地藏菩薩五尊菩薩像,四周塑懸山云海以及24尊天神像。該殿修繕閉門,透過門窗縫隙可端詳一二。 ![]() ![]() ![]() ![]() 第五進院落原名為普明妙覺殿,現為孫中山紀念堂。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3月19日,在中央公園(現天安門左側中山公園)舉行隆重公祭。4月2日,靈櫬移至香山碧云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四年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落成,1929年5月,靈櫬奉移南下。更換出的孫中山先生的衣帽,放入原楠木棺中,封入石塔,在石塔立“總理衣冠冢”。寺中原“普明妙覺殿”改為“中山紀念堂”。 ![]() ![]() 紀念堂門楣上方紅色牌匾為宋慶齡所題寫。院內北殿堂為“宋慶齡守靈休息室”。 ![]() ![]() ![]() 第六進院落是塔院,在整個寺院最后,依山而建臺階更高,氣勢不凡,也是整個碧云寺最有看點的地方。 ![]() 爬上臺階,先是一木牌坊,立柱兩邊有雕刻精美的抱鼓石。枋無名匾,金龍和璽彩畫。后為一石牌樓,三間四柱三樓沖天式,通體為漢白玉石質地,呈一字形,頂部為廡殿式。 ![]() ![]() 巨大的漢白玉石柱上鐫祥云圖案,雕刻精美細膩。石牌樓正樓、次樓為五踩斗拱,正間、次間的下橫枋刻有戲珠騰龍。額枋上有乾隆御書“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道場”。 ![]() ![]() 坊兩側為照壁,正面刻有八個歷史人物浮雕,并有題名,左有藺相如為節,李密為孝,諸葛孔明為忠,陶淵明為廉;右有狄亡杰為孝,文天祥為忠,趙壁為廉,謝玄為節。 ![]() ![]() ![]() 在照壁小額枋上刻有八個大字,左為“精誠貫日”,右為“節義凌霄”。 ![]() ![]() 浮雕雕刻精美,卻錯字連連~~~ ![]() ![]() ![]() 陶“遠”明為廉 ![]() 相“汝”為節 ![]() 李“蜜”為孝 牌樓兩側照壁背面雕有八仙過海圖。 ![]() ![]() 此牌坊可謂難得的石雕珍品,其造型之美,雕刻之精,在京城的寺廟內絕無僅有。 ![]() ![]() ![]() ![]() 我不懂雕刻,卻也被其造型的精細傳神所折服。 ![]() ![]() 石牌坊後有兩個八角形碑亭,南北相對。 ![]() ![]() 亭內放乾隆御制金剛寶座塔碑,左亭內為滿、蒙文,右亭內為漢、藏文。 ![]() ![]() ![]() ![]() 第三座是磚牌樓,三間七樓,一主樓二夾樓四次樓,開三券門洞,券臉素凈無飾紋,坊額無匾,上下枋無紋飾,簡潔端莊,同前面的石牌坊對比強烈。 ![]() ![]() ![]() 金剛寶座塔是碧云寺最高點,掩映在綠樹之中,分塔基、寶座和塔身三層。 ![]() ![]() 塔基呈方形磚石結構,外以虎皮石包砌,臺基兩側有石雕護欄。塔身全部為琢磨過的漢白玉砌成,四邊還雕刻有藏傳喇嘛教的傳統佛像。塔基正中開券洞,券墻上有一漢白玉匾額,上書金字“孫中山先生衣冠冢”。塔座上有兩座小型喇嘛塔和五座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石塔。整個金剛寶塔采用高浮雕的石雕技法建成,滿布精致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龍風獅象和云紋等。 ![]() ![]() 如今這個塔院成了禁地,閑雜人等不得入內,只能遠觀。金剛寶座塔淵源于公元前三世紀的古印度。當時的阿育王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在其成佛的比哈爾南部的佛陀伽耶城菩提樹下建立起了一座精舍。此后歷經改建,在公元6世紀的笈多時代形成了一座五塔聳立的佛陀伽耶大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