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唐的滅亡,唐與吐蕃、南詔之戰(zhàn)結(jié)束,南來北往的人回到相對好走的金牛道上,巴中又成偏遠地區(qū),鮮有人問津,外來人員的造像運動也隨之而止。 米倉道上的往昔漸漸被人遺忘,史書亦缺,只留下些許片段深藏于巴中各龕窟的造像和題記之中。 點擊回味: (水寧寺鎮(zhèn)) 水寧寺摩崖造像 千佛崖摩崖造像、佛龕子摩崖造像 二郎廟摩崖造像、老爺石摩崖造像 (通江縣) 千佛巖摩崖造像、獅兒梁摩崖造像 寶珠佛爾巖摩崖造像 佛框灣摩崖造像、佛洞灣摩崖造像 臥牛山摩崖造像、朝陽巖石窟 繼續(xù)尋跡巴中石窟 長按識別二維碼,出發(fā)! 水寧寺石窟 水寧寺,位于巴州區(qū)清江鎮(zhèn)、花溪鄉(xiāng)交界處,距巴中城東之30余公里外的水寧鎮(zhèn)。這里曾是古代巴蜀地區(qū)通往漢中的古道,地處巴中至達州、通江公路的三叉口上,古往今來,皆是南北交通要道,是古代巴蜀通往漢中的古道,即“米倉道”的必經(jīng)之處?。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前,稱此地為始寧縣。 ![]() ![]() 水寧寺因此舊稱“始寧寺”,古寺今已無存,而寺前沿水寧河兩岸約500米的石崖上仍有隋唐造像遺存27龕,近300軀,全系佛教造像藝術(shù),主要分布在水寧寺、千佛崖、佛龕村、二郎廟四處。主要內(nèi)容有“釋迦說法像”、“藥師三尊變”、“釋迦多寶并坐說法像”、“五佛”、“釋迦真如舍利塔”、“觀音菩薩”等。這些造像多為盛唐作品,少數(shù)為晚唐雕刻。 水寧寺石窟遠離巴中石窟的核心區(qū),但也因此成為了保存最為完整的,據(jù)稱連彩都是唐代原裝的,因此被稱為國內(nèi)盛唐彩窟最杰出的代表。但由于只能遠程拍攝,所以只能再引用些網(wǎng)絡(luò)圖片了。 ![]() ![]() 水寧寺造像從規(guī)模上看是最小的,但雕琢的技術(shù)和神韻的體現(xiàn)卻是最精細最傳神的,甚至超過了規(guī)模大許多倍的南龕石窟。水寧寺石窟最精彩的當屬位于原寺后山崖的1-9號龕像。此九龕均鑿于盛唐,堪稱巴中現(xiàn)存窟龕中雕刻最精美、最具藝術(shù)價值者。 ![]() 1號龕為雙重龕,外方內(nèi)圓,龕內(nèi)塑東方三圣立于正壁,藥師佛居中,左手托藥缽,右手執(zhí)錫杖,額有毫光,面相豐圓,日光和月光菩薩侍立左右,體態(tài)婀娜,內(nèi)龕外側(cè)二力士勇猛剛勁,作搏斗之勢,龕楣兩側(cè)各雕一身飛天飄舞于朵朵祥云之上。 ![]() 2號龕為釋迦說法像,釋迦左右立阿難、迦葉二尊者及二菩薩、二力士、外壁龕立供養(yǎng)人,內(nèi)壁龕二菩薩身后各站立一著俗裝的婦女,頭挽高髻。 ![]() 3號龕是中原北魏時期常見的釋迦多寶并坐窟,所不同的是,這里兩佛穿著、手印、坐法都不盡相同,而中原北魏時期,兩佛則經(jīng)常會體現(xiàn)出軸對稱的飄逸美感。左右兩壁人物眾多,造型生動,氣韻和諧。脅侍菩薩的服飾色調(diào)和造型風格與第一窟比較接近,但力士卻仍稍有差距。 ![]() 4號龕雕觀音依坐于正壁,頭戴寶冠,身著佛裝,童男童女分別侍立于左右。 ![]() ![]() ![]() 5-7為三個并列的小龕,大多為釋迦說法圖,或坐或立。 ![]() 8號龕應(yīng)當是水寧寺石窟的高潮了,內(nèi)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龕外側(cè)雕二力士,主尊身后裝飾菩提雙樹,座側(cè)左右各雕一供養(yǎng)菩薩,天龍八部散布其間,窟頂二飛天翱翔左右,二力士立于柱前。 ![]() 釋迦佛大耳飾環(huán),額放毫光,面相豐圓,雙手作轉(zhuǎn)法輪印;左側(cè)弟子迦葉,手執(zhí)念珠,右側(cè)弟子阿難,手捧奉經(jīng)匣;右側(cè)天王著胡人裝,滿臉胡須;天龍八部各具姿態(tài)。該龕造像人物眾多,布局疏密有致,龕后的空曠與側(cè)壁林立的神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觀者如臨佛境。此龕造像在僅僅不足兩平方米的窟龕內(nèi)配置服飾各異的眾神靈,將大唐一統(tǒng)天下的氣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 ![]() 這龕天龍八部像,堪稱四川最漂亮的唐代雕刻之一。他們身著武士裝,手持蓮花或兵器,為天眾的代表,稱“天”;三頭六臂者為好戰(zhàn)之“人非人”的代表“阿修羅”;頭上方伸出一龍頭者是龍眾的代表“龍”;頭上生尖角者是歌神“緊那羅”;鳥嘴者是“迦樓羅”,本為一只大鳥,當是鳥類的代表;長耳者為樂神類“乾達婆”的代表;戴虎頭冠,或手抓蟒蛇者是獸類“摩猴羅迦”;面目猙獰,手抓小人者為食人的鬼類代表“夜叉”,又叫“藥叉”。 ![]() 9號龕損毀較為嚴重,也是以天龍八部為題材,有著第八窟的潛質(zhì),只可惜主尊和下壁大部分都毀了。 千佛崖摩崖造像 ![]() 踩泥道,走田地,過村舍、穿竹林,踏草地,徒步來到已被架設(shè)的窟檐保護起來的千佛崖下。 ![]() ![]() ![]() 既名千佛崖,想必曾經(jīng)也是千佛龕立,但拾梯而上,來到搭建平臺,迎面看到的確只有集中在一起的不足十個小龕,保存情況較差。 ![]() ![]() ![]() 其中一龕似道教石窟。圓拱形,龕楣是二方連續(xù)的回紋和連珠紋。龕內(nèi)共造像五尊,呈弧形布置,主尊似是天尊,位于中央,頭殘,看不出是高發(fā)髫還是戴道冠,雙耳垂肩,有耳環(huán)。身著雙領(lǐng)下垂農(nóng),內(nèi)束帶,雙手合于腹前似坐禪定印,后有桃形頭光,結(jié)跏趺坐于低平方座。左右各立一侍者,著寬袍大袖,頭有高發(fā)髻,雙手置于腹前,似為女像,有圓形頭光。又左右側(cè)各立一人,頭殘,著袈裟,身體粗壯似弟子,立于覆蓮圓座上。 ![]() ![]() 佛龕子摩崖造像 佛龕子摩崖造像就在公路邊,1大數(shù)小龕窟集中在一起,風化嚴重。 ![]() ![]() 大窟似原是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菩薩已沒,只留下頭光。 ![]() ![]() 其它小龕被巴中潮濕氣孕育的苔蘚熏染的面目全非。 ![]() ![]() 再拾梯而上,兩處造像著實嚇了我一跳! ![]() ![]()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用上彩妝的方式毀掉千年佛像可以說不在少數(shù),“毀容式修復”慘不忍睹,文物價值盡失。 ![]() ![]() 二郎廟摩崖造像 ![]() ![]() 二郎廟摩崖造像在高約數(shù)十米的崖壁上,由一主龕和旁邊三小龕組成。 ![]() ![]() 從造像頭頂上有發(fā)髻和腳下穿著鞋可以辨別出,這是少見的道教題材龕窟。主龕由左右兩個淺龕組合而成,中間為一站立侍者,兩淺龕均為一天尊二真人二侍者,龕邊緣還有兩位力士守衛(wèi)。 ![]() 小龕均已損毀,似均為三真人立像。 ![]() ![]() ![]() 老爺石摩崖造像 臨近傍晚,再找尋一處老爺石摩崖造像,在公路180度轉(zhuǎn)彎處的巖石上。 ![]() ![]() 一層是擺放著辣眼睛雕塑的燒香處,二層的巖石體上有兩龕造像,均已風化,漫漶不清。 ![]() ![]() 正對公路的一窟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力士,右側(cè)力士已毀壞。側(cè)面的一窟只殘存一佛和左側(cè)的一菩薩一弟子一力士,另一側(cè)的造像隨著巖石的斷裂已消失。 ![]() ![]() 夜幕降臨,打道回府,品四川美食去。 ![]() 白乳溪石窟 諾水河畔的千年故事:白乳溪石窟和深藏已久的白乳溪,浮出水面! ![]() 從白乳溪中間看三處石窟的位置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圖片) ![]() ![]() ![]() 白乳溪石窟開鑿于唐代,續(xù)刻于北宋,分布在三塊錐形白砂巖石上。 ![]() ![]() 龕窟形式多樣,有單層圓形龕、雙層方形龕、外方內(nèi)屋形龕等。 ![]() ![]() 雕刻手法主要以高浮雕、淺浮雕和線刻為主,雕刻精美。 ![]() ![]() ![]() 龕窟裝飾華麗,龕楣刻卷草、忍冬、懸?guī)ぁ⑷A繩、云紋、四蒂花等圖案。 ![]() ![]() 造像題材有佛、菩薩、天龍八部、力士、天王、供養(yǎng)人、樂伎等。 ![]() ![]() 題記年代最早為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最晚為大宋元祐五年(1090年)。 ![]() 造像中最精美的是A區(qū)1號凈土變龕。龕內(nèi)主尊身著通肩衣,頂華蓋,跏趺坐于龕中央帶莖蓮臺上,兩側(cè)有接引菩薩及眾菩薩圍繞,手勢、坐姿各異,上刻飛天,下刻荷花、菩提樹,人物神態(tài)各異、變化萬千,造型生動,滿目金樓玉亭、仙山闕閣、笙蕭鐘鼓齊鳴,一派歌舞升平的佛國景象。 ![]() ![]() 該龕融宗教、彩繪、建筑、雕刻、音樂、服飾為一體,是盛唐時期少有的石窟佳作。 ![]() ![]() 巖石旁還有一塊殘碎脫落的龕楣,被土掩埋。 ![]() ![]() 俯下身觀之,原色原刻,甚是精美。 ![]() ![]() 1號龕順時針側(cè)面有一龕,在龕外兩側(cè)是一對男女供養(yǎng)人,普通人的形象,很接地氣。 ![]() ![]() B區(qū)。 ![]() ![]() ![]() ![]() C區(qū)。 ![]() ![]() ![]() 蜀道示意圖(網(wǎng)絡(luò)圖片) ![]() ![]() 石窟附近有一條依稀可見的石梯路,就是古蜀道上的荔枝古道。 ![]() ![]() 白乳溪石窟距白乳溪河道僅20余米,風景秀美,但石窟易受河水沖刷。 ![]() ![]() 千百年來,白乳溪石窟在日曬雨淋和河水沖刷之下,石質(zhì)及石刻有不同程度的風化剝蝕現(xiàn)象。后人紛紛捐資保護石窟,其中,魯班建廟的故事在當?shù)亓鱾髯顝V。 ![]() ![]() 白乳溪石窟在文革中又受到最嚴重的人為破壞,大部分雕像的頭部被毀掉。到了2001年,一群村民到這里除雜草、栽松柏,清除雨水沖下來的亂石,還在周圍修了排水溝和石梯。 ![]() “彩妝”前(網(wǎng)絡(luò)圖片) ![]() “彩妝”后 然而沒有專業(yè)人士的指點,他們把被毀的頭像直接用水泥“粘”在了原來的位置,后人補頭亂抹一氣,并為大部分石窟上了“彩妝”。來往的香客也肆意焚燒香紙,污染了石窟。 ![]()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 ![]() 哎,都是文化愚昧惹的禍! 紅軍石刻標語 紅四方面軍在創(chuàng)建和鞏固發(fā)展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期間,為了宣傳群眾、武裝群眾、組織群眾和震懾敵人,在通江境內(nèi)利用天然巖石、墓碑石、房屋階條石等書寫鏨刻了大量的石刻標語,涉及蘇維埃政權(quán)、共產(chǎn)黨政治綱領(lǐng)、土地革命、宣傳紅軍、消滅敵人等內(nèi)容,遍布城鄉(xiāng),舉目皆是。 ![]() ![]() ![]() 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內(nèi)容之豐富,保存之完整,為根據(jù)地各縣(市)之冠。 通江千佛巖石窟 在通江千佛巖石窟遭遇閉門羹,每月初一和十五才開放。 ![]() ![]() ![]() 隔著欄桿,扒著圍墻,除了側(cè)壁的殘龕,什么都看不到。 ![]() ![]() 網(wǎng)上搜了介紹,只能靠想象了。 ![]() ![]() “通江千佛巖石窟雕鑿于唐龍朔三年(663年)至開元七年(719年),前后歷時56年。共有造像54龕,造像3000余身,分布在高10米、寬53米的白砂巖石正面和左側(cè)。正面28龕,盛唐雕造;左側(cè)26龕,初唐雕造。整個造像群由凈土變、天龍八部、說法圖、七級佛塔、千佛屏等龕組成。主要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大勢至、四佛、三世佛、藥師佛、護法力士、供養(yǎng)人、樂伎等。龕形有方形龕、雙重檐龕、拱形龕等;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淺浮雕、線刻和鏤空雕刻手法。特別是高3.7米的七級浮雕佛塔龕和四佛并坐龕,前者人字形直斗重疊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門楣石上的線刻外,是僅有的例證,是研究建筑歷史和建筑藝術(shù)的寶貴實物資料。” 獅兒梁摩崖造像 ![]() ![]() 穿過古村,在村路旁找到獅兒梁石窟。 ![]() ![]() 看到的卻是慘不忍睹的景象。 ![]() ![]() 又一處文化愚昧的產(chǎn)物! ![]() ![]() 陳家河石窟@小新場獨善橋 尋訪米倉古道上的巴中古橋。古道(米倉古道)、古橋(清代小新場獨善橋& 佛頭河跳蹬橋)、古佛(隋代陳家河石窟)、山溪,風景入畫…… ![]() ![]() ![]() 小新場獨善橋,位于草池鄉(xiāng)嘉禾寨村,四川省省級文保。該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當?shù)剜l(xiāng)紳佘氏獨自捐修,東北—西南走向,橫跨于陳家河上,為5孔石拱橋。 ![]() ![]() 橋面用板石鋪成,橋欄用條石砌成。 ![]() ![]() 橋東北端石梯右側(cè)的自然巖石上立有“同治六年歲次丁卯年季春下浣吉旦”石刻建橋記事碑,其文可識者大意為:“上通秦漢,下達巴蜀,而兩山逼狹……每值天雨淋漓,山水漲發(fā),臨流者誰不為之哀嘆。翁佘君鳳林者,久欲獨立捐資修橋,事未舉而先逝。”其子男學、俊魁、文生、炳煥、必揚等繼父志,毅然捐資成其大功。“因系獨家捐資,鄉(xiāng)人以獨善名之。” ![]() ![]() 在橋下游處有一座跳墩橋、東南端有1751年所立的佛渡橋碑1通、鎮(zhèn)水獸1個及石窟1龕。 ![]() ![]() 獨善橋下游還有跳礅橋一座,按一步一個的距離安置石礅,共39礅。雖石墩有苔蘚濕滑,我還是斗膽在上面嘗試著跳了三個來回,甚是好玩。 ![]() ![]() ![]() 橋東南端有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孟冬月所立六棱形石柱碑1通,上陰刻建佛頭河跳蹬橋碑志。 在距地表3.2米的自然巖石面上刻一半圓形淺龕,龕內(nèi)凸雕一獸頭,雙眼圓睜,如意云頭紋鼻子,大嘴,牙齒外露,該獸應(yīng)為鎮(zhèn)水之獸(當?shù)卮迕裰^之吞口)。獸正上方約10米處,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補修佛頭河跳蹬記事碑,記述了復修跳蹬橋經(jīng)過及捐款功德。 ![]() ![]() ![]() 陳家河石窟,清代,巴中市市級文保。 ![]() ![]() 開鑿在陳家河岸邊的一塊自然巖石上,單龕。 ![]() ![]() 龕楣雕刻精美,龕內(nèi)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主尊已被盜。 ![]() ![]() 佛頭河跳蹬橋距今已有260余年,獨善橋距今已有150余年,現(xiàn)在過往行人仍在使用通過,為解決當?shù)匕傩盏纳a(chǎn)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 寶珠佛爾巖摩崖造像 寶珠佛爾巖摩崖造像,開鑿于唐代。 ![]() ![]() 少見的道教石窟造像。 ![]() ![]() ![]() 位于曾口鎮(zhèn)寶珠村一組,巴中市市級文保。 ![]() ![]() 佛框灣摩崖造像 佛框灣摩崖造像,開鑿于唐代。 ![]() ![]() 位于曾口鎮(zhèn)堰龍村七、八隊交接處,巴中市市級文保。 ![]() ![]() 一大龕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造像風化嚴重,頭部均被毀,但韻味仍存。 ![]() ![]() 左右兩側(cè)均有窟龕為空,佛像已無存。 ![]() ![]() 佛洞灣摩崖造像 佛洞灣摩崖造像,在曾口鎮(zhèn)方山村八社,現(xiàn)存造像4龕,巴中市市級文保。 ![]() ![]() 最右側(cè)一龕為外方內(nèi)二層檐佛帳龕,風化嚴重。 ![]() ![]() 外龕敞口平頂,內(nèi)龕兩層檐頂均飾山花蕉葉,方形龕楣,方形龕柱,龕楣上有清代刻“慈云普度”四字。 ![]() ![]() 龕內(nèi)弧壁圜頂,頂部原有圓形華蓋。 ![]() ![]() ![]() 一坐佛二立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像,二力士立于龕柱外,外龕左、右壁各鑿一方形龕,分別雕二身女供養(yǎng)人像和一身男供養(yǎng)人像。 其余三龕均已風化或被毀。 臥牛山石窟 臥牛山石窟,在曾口鎮(zhèn)書臺村八社臥牛山頂,巴中市市級文保。 現(xiàn)存宋代道教造像6窟,有三官、三清、送子娘娘、慈航道人、薩真人、王靈官等。 但可惜,該造像前幾年也被當?shù)亍昂眯娜恕眾y彩,其藝術(shù)價值同樣遭到破壞! 朝陽巖石窟 朝陽巖在曾口鎮(zhèn)書臺村八社臥牛山腰,林木蔥郁,原始野味十足。 朝陽巖石窟,開鑿于宋代,曾口縣(區(qū))級文保。 現(xiàn)存造像4龕,碑刻題記6則,系南宋乾道、淳熙、嘉定年間及民國時期作品。造像內(nèi)容有關(guān)圣帝君、四御、三清等。 曾口水碼頭是昔日米倉古道必經(jīng)之道,位于碼頭上方的朝陽巖洞,自然是歷代過客歇腳的好地方。 朝陽巖巖隙滲出一股清泉,甘而且醇,飲之沁人心脾。古人于巖下造一數(shù)尺見方的石池,盛泉以供行人解渴。因此,石壁上留下了諸多題詠,只是當下公路建設(shè)快速發(fā)展,喧囂一時的朝陽洞被閑置在路邊,如今荒草盈庭,遍織蛛網(wǎng)。 南宋乾道初,曾溪縣令楊百藥,在職期間曾來此訪勝酌泉,品味甚佳,題名:“君子泉”并立碑以志。自此之后,池泉以碑記而著名。因碑文中有“留取碑池紀勝游”的詩句,后人憑吊古跡,便感喟“留有碑池在!”故曰“留碑池”。 朝陽巖石刻:邑宰蓬池何渙之亨通、邑尉漢中李元竦子莊,以閏正月下浣日,游于曾口故縣基,野炊于修篁古木之下。絕江少西,息朝陽巖、酌君子泉,留連至暝而歸。時乾道九年。 朝陽巖石刻釋文:宋隆興二年夏四月初二日,知縣楊百藥去病,率邑尉李騰充美,監(jiān)酒裴師道彥通,弟楊綸、李海同游斯巖,迎暮而歸。男楊庭芝、孫楊椿伺行。 縱觀巴中石窟,石頭無語,但一窟一窟的精美雕像,無聲卻有形地再現(xiàn)了當時生動的文化景觀,展示了大巴山人民在歷史舞臺上的活躍與輝煌,向人們展示言語之外的訴說和文字之外的文明,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藝術(shù)享受。 也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在這樣一座座陡峭的巖壁上,沒有現(xiàn)代化的機器,硬是開鑿出了如此眾多的石窟佛像。不得不佩服古代匠師們卓越的、精湛的藝術(shù)才能,充滿激情,活力充沛,把中國的雕塑藝術(shù)發(fā)揮到極致,創(chuàng)造出杰出的作品,讓人們從中品味著大巴山人的智慧結(jié)晶。 1 END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