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獨立自強、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結晶。 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筑時間跨度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有史料稱自西周開始,延續(xù)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長城東西縱橫南北交錯,綿延起伏于偉大祖國北部和中部的遼闊土地上。像一條巨龍,西起嘉峪關,越過浩瀚的沙漠,穿過茫茫的草原,跨越崇山峻嶺,過山海關,在老龍頭奔向蒼茫的大海。 萬里長城。“世界新七大奇跡” 評選活動中名列第一。1987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拍攝長城,幾乎是所有攝影愛好者魂牽夢縈的愿望。但是,作為業(yè)余攝影愛好者,想實現(xiàn)這個愿望絕非易事。尤其是工薪階層,上班族,沒有閑暇的時間,沒有足夠的經(jīng)費,沒有必須的裝備,而這些都缺一不可。所以無論怎樣夢寐以求,我?guī)资甓紱]有能夠如愿以償,真的乃是終生遺憾,遺憾終生。 值得欣慰的是,2010年在老伴的支持和督促下,我買了電腦,我把多年來收集的部分長城攝影作品和一些文字資料編輯為:萬里長城(1)北京地區(qū)現(xiàn)存長城主要遺址;萬里長城(2)全國其它地區(qū)長城主要遺址;萬里長城(3)萬里長城重要關隘;共三篇與大家共享。 無從了解這些攝影作品作者的情況。這里,誠摯地向他們表示謝意。如涉及版權,請在評論區(qū)告知,即刻刪除。 萬里長城的重要關隘: 長城始建筑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一萬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筑了“內(nèi)邊”長城和“內(nèi)三關” 長城。 “內(nèi)關” 長城以北齊所筑為基礎,自內(nèi)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頭關以西,東行經(jīng)雁門關等關隘入河北;然后折向東北,經(jīng)來源、房山、昌平諸縣,達居庸關;然后又由北而東,至懷柔、與“外邊”長城相接。此間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內(nèi)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nèi)邊”長城并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shù)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萬里長城重要關隘: 老龍頭 老龍頭。是明長城薊鎮(zhèn)的東起點,位于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濱海高地。之所以把這里稱為“老龍頭”是因為人們把萬里長城比作一條巨龍,這條龍走過大漠,攀賀蘭、越太行,自燕山而下,向渤海飛馳,在遼西走廊上挽了個結,豎起了山海雄關,隨之引頸入海,這入海的部分便是老龍頭了。老龍頭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海關 山海關是明長城東部的重要關口。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軍徐達在此筑城,建關設衛(wèi),因設關在山海之間,故稱山海關。關城東、南、西、北陽門分別稱鎮(zhèn)東、望洋、迎恩、威遠。原四門均筑城樓,現(xiàn)僅存東門城樓,即“天下第一關”門樓,面向關外,設防三重,即羅城、甕城和城門。“天下第一關”城門樓重檐歇山頂,設68個箭窗。2001年,國務院將山海關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游景區(qū)。 現(xiàn)屬山海關境內(nèi)的長城全長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萬里長城入海的端頭,有“中華之魂”的盛譽。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有長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墻,墻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鐘鼓樓。整個衛(wèi)城建筑規(guī)模宏偉,防御工程堅固。 大境門 大境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區(qū)北端,是長城中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關口。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稱為長城四大關口之一。“境門”意思是指邊境之門。1927年察哈爾督統(tǒng)高維岳在大境門門楣上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蒼勁有力,頗為壯觀,更為大境門增添風韻。 大境門 建于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有350多年歷史。它坐落在東、西太平山間,地勢十分險要,是長城之要隘,邊關之鎖鑰,扼守京都的北大門,歷史上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大境門門墻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cè)有明萬歷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為“萬里長城長城第一門”。 大境門長城修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全長450公里。 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眾多關隘中一個十分特殊的關口。萬里長城的關口都以“關”“口”稱謂,只有張家口的這個關口被稱做“境門”,這其中即包含著“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著蒙、漢、回、藏等民族融合的歷史淵源。它是不僅連接邊塞與內(nèi)陸的交通要道,更是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場所。 大境門景區(qū)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跡。 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有“天下第一雄關”、“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之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居庸關位于北京西北48公里處的關溝峽谷之中。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這里兩山夾寺,一水中流,山形陡峭,地形極為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并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nèi)三關。 居庸關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文物古跡眾多、自然景觀壯麗,乾隆皇帝曾在此御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紫荊關 紫荊關是長城的關口之一,位于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紫荊關位于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nèi)三關”。 雁門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雁門關是古代宋明兩代的歷史標志,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自建雁門關后,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墻高10米,周長約1公里。墻體以石座為底,內(nèi)填夯土,外包磚身,墻垣上筑有垛口。 娘子關 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于太行山脈西側(cè)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娘子關同井陘關隔山相對,同為軍事重地,扼太行山井陘口,為山西和河北之間為數(shù)不多的通道之一。 偏頭關 偏頭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因東仰西伏,故名偏頭。現(xiàn)存關城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順、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慶年間均有修建。 嘉峪關 ![]() 嘉峪關是河西第一隘口,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先后經(jīng)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最為壯觀的關城,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嘉峪關位于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 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余平方米,城墻總長733米,高11.7米。城樓東、西對稱,面闊三間,周圍有廊,三層歇山頂高17米,氣勢雄偉。關城布局合理,內(nèi)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nèi)現(xiàn)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關城四隅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登關樓遠望,寨外風光盡收眼底。 城關由內(nèi)城、外城和城壕組成完整的防御體系。看到的城關以內(nèi)城為主,黃土夯筑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墻橫穿戈壁,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現(xiàn)代肖草《長城》詩曰:“風吹沙漠千山遠,雪舞祁連六月寒;登上墻臺論楚漢,長城嘉峪見雄關” 1961年(辛丑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以關名建市。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