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明洪武十四年筑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的美譽。后來清軍入關即從此入。 黃崖關,又稱“小雁門關”,位于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北齊時建,明代重修。津門十景之一,景名“薊北雄關”。 居庸關,位于北京昌平區內,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得名始于秦代。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并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紫荊關,位于河北易縣城西40公里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 倒馬關,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位于中國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現存倒馬關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間,與居庸關、紫荊關合成為內三關。 平型關, 雁門關之東,位于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明、清稱平型嶺關,后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圍900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 偏頭關,位于山西省偏關縣黃河邊,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現存建筑為明洪武年間修筑,偏頭關歷史悠久,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娘子關,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于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而得名(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現存關城建于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殺虎口關,位于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明時稱殺胡口。清朝統治者對蒙古貴族采取懷柔政策,將“胡”字改為“虎”字,后沿用至今。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是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 陽關,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
|
來自: 天童老僧 > 《建筑/橋梁/隧道/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