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喜歡抬頭看星。芬蘭詩人伊迪特·索德格朗(1892-1923)的一首《星星》,如同描繪著我的童年生活: 當夜色降臨 我站在臺階上傾聽; 星星蜂擁在花園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聽,一顆星星落地作響! 你別赤腳在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園到處都是星星的碎片。 小時候的夏日,每當夜幕降臨,大人小孩們就會搬著凳子在屋子外面納涼。捉迷藏、抓知了,夏日的夜空下藏著無數歡樂,那是最美好的時光。那時候我最大的樂趣,就是仰望夏日的夜空,數星星、看銀河、找北斗七星……夏天是一年中能看到最多星星的季節,閃閃星斗照耀著一片晴朗的夏日晚空。但是,由于空氣污染和光污染,現在的孩子卻已經很難再看到夏夜的星空了。漫漫夏夜沒有星空的陪伴,真是非??上?。 晝夜交替,恒古不變。夜晚來臨,大地沉睡,萬物靜寂。當最后一縷暮光從天際褪去,在高原的夜空,銀河漸漸升起,貫穿天際閃耀大地,璀璨而又深邃。寺院僧舍的燈光映襯著漫天的繁星,遠處云層中不時電閃雷鳴。在遙遠的北極,同一時刻的蒼穹,則有絲帶般的極光像一個巨大的精靈,盡情地當空舞動,紅綠色的光束時刻在變換舞姿,只消幾秒鐘便橫貫了整個蒼穹,淹沒了群星,黯淡了月光。當此際,我們行走在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頭頂卻是毫無生機的黯淡夜空。其實,只要我們走出去,遠離人造光的污染和干擾,就會發現,即使在霧霾嚴重的北京的郊區,依然可以看到璀璨的銀河,炫麗的夜空。如果視力好并且足夠專注,長時間凝視的話,就可以看到飄忽的流星,一道閃亮的星軌劃過月空,移動的星跡,輕輕撥動著心底的一根弦。世界變得如此沉靜,夜晚用星星的獻禮包裹天空。在這樣的時刻,一個人會想起身,向時代、歷史和宇宙說話。 每當夕陽從地平線褪去最后一縷余暉,天際間所蘊藏的色彩是白日里無法看到的。今天晚上我又憑欄看星了,星辰隱藏了太多的秘密,秘密從內部將它們撥亮,沒有秘密的事物注定是暗淡的。可是,夜黑了,相對于寂寞遼闊的天空,地上如此車水馬龍、熱鬧喧囂,又有誰會那么在意遙遠的星辰? 星空何其浩翰,而人又何其渺小,宇宙有探索不盡的遠方,每念及此,難免會有念天地之悠悠的蒼茫涌上心頭。想到一百萬年前的古猿、幾十萬年前的人類先祖,蹲在地上觀看一顆種子的發芽、開花到結果,或是發現季節的轉移、仰觀天上星辰,看到幾點鐘時星座會在哪一個方位,與我們今天在本質上沒有什么不同,其實都是在學習大自然中的秩序,這種秩序的學習在人類文明歷史中,非常漫長,也非常珍貴。從大自然的觀察中,我們可以建立起樸素的“信仰”。當一個人有這種信仰時,他就是生活在秩序中,會有一種安定感。在植物枯萎時他就不會絕望、不會幻滅,因為他知道來年春天植物會再發芽。在一顆星芒熄滅或沉入大地時,他也不會驚慌失措,以為大難將至,因為他觀測過一顆星宿在春天時,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在夏天時,懸掛于南方夜空,在秋天時,開始在西方墜落,在冬天萬物伏藏,這顆星宿也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他通過耐心觀察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發現了自然的秩序,知道這個秩序和智慧的人,和不知道的人,他們的生命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是什么力量凝聚了宇宙,又有什么力量導致宇宙的最終毀滅?生命到底是什么?我們的一生有什么意義?生命的誕生難道不是輕而易舉的么?我們在地上撒一粒種子,沒多久就長了芽來。你看這些窗前的樹枝,多么簡單。它們都在那兒,就這么回事。人心也真奇怪,通過無盡遐想,他們賦予了這個沒有意義的世界以某種意義。于是,所有的星辰,不再僅僅只是附著在一個盲目的引力上,構成一個無止境的虛空。這就是人類與宇宙的互動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人類應該為宇宙負責,為我們頭頂的星辰負責。即使遠隔著無盡的光年,我們彼此都是孤獨的,各自在自己孤獨的角落里。 在那些早起的黎明時分,在晝夜交替之際,我會抬頭看漫天的星辰,一盞一盞地在熄滅……我知道有些星芒的熄滅,將是永遠的熄滅,這些昨夜星辰如偶然的死者,曾經閃亮過一下就無緣無故地熄滅了。它們最好地凸顯了生命本身的無能為力。它們好像沒有根據,但其實可能顯示了生命的本質。我們都是偶然來到世界上,又偶然地結束生命。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偶然,偶然的死亡可能正是生命的必然所在。其實,我們自己的生命也這樣脆弱,也最終有熄滅的一天。星空中,那無緣無故的一切,讓我們看到生命的真切隱喻。人類的想象力和詩意,因為星空的牽引,得到了淋漓的揮灑。 人與人,無論黃白黑棕,男女老幼,其實我們終究都是平等的,即使我們站到高樓或山巔,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觸摸不到頭頂的星辰。也許,我們舉手向蒼天,不是為了采摘星辰,而只是為了一種永不屈服的姿態。 有一首最溫柔的詩 要為生命令人沉醉的殘忍而作 為時間鏤刻它并不存在的花紋 你我離去的舞步里 愛如同星辰間的盲人 在茫茫光明中 秉著自己的黑暗之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