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政權與新政府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但并沒有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完全統一的、 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 國內四分五裂, 中國陷入了一種無序的社會狀態。 中央權威的衰落,導致地方力量在不斷增強。 在這一歷史大環境下, 地方主義思潮風起云涌,“省人治省”、 “聯省自治” 此起彼伏。 隨著左宗棠西征軍平定新疆叛亂之后,大批瀟湘子弟留在天山南北,一個副產品“哥老會”也在新疆漢人中扎根,發展,當時的新疆漢人中有超過一半為哥老會的“哥兄,哥弟”,趁著人多勢眾,正逢末世,他們也革命黨攜手開始“革”命。 1912年1月7日,伊犁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劉先俊聯合哥老會在迪化( 今烏魯木齊) 率先舉起義旗, 打響了塞外反清斗爭的第一槍。 數天后, 馮特民等人聯合哥老會徒眾在伊犁武裝起義成功, 建立新伊大都督府。 并迅速組織東進支隊向迪化進攻。 不久即擊破省軍精河營, 進至沙泉子, 與省軍協統王佩蘭率領的陸軍步、騎 、炮兵各營鏖戰于固爾圖一線 。 面對嚴峻局勢, 新疆巡撫袁大化不得不擴充兵力。 四:“回隊” 楊增新提出“如欲平定紛亂,非招回兵助戰不可。” 楊增新,字鼎臣,云南蒙自人。 同治三年(1864 年)生,卒于民國十七年(1928 年)。. 1888 年后歷任甘肅縣知事、知州、知府、道尹、提學使等職。 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奉調來疆,任阿克蘇道尹。 楊增新赴新途中,正值哈密維民爆發反王府的暴動。 清當局令他“就近查孫。” 楊臨時招當地福勝得商店掌柜堯樂博斯充翻譯,了解事變起因曲直后即報省,主張“調?!?,勸沙木胡莫特親王做出讓步,以緩和局勢。 不久“土爾巴克暴動”平息。 楊增新從此便聲譽播揚。 1911 年辛亥革命前夕,改任鎮迪道尹。 提出要招募回兵的楊增新此時正是鎮迪道尹。 他利用在回族中深厚的人脈關系迅速組建了回族兵5個營(回隊),任都督后又招募 8 個營,其后又擴招為15 各營。 這15個回隊成為老楊統治新疆18年的強力武器和連接回,維等少數民族的緊密紐帶。 正所謂是“成也蕭何敗蕭何”,老楊在新疆能站穩腳跟,能和諧各民族,能優柔宗教,甚至以2000手持“燒火棍”的兵繳械久經沙場的白俄,都是靠著這個“回隊”及其身后龐大的宗教力量。 所以在他殺了馬福興后,他身后的力量迅速瓦解,支持體系崩潰,遂死于老馮的“黑手”。 當然這是后話了,我們后文再說。 各營的管帶、哨兵全部由他選派,這些擔任營、連長的軍官大多都是伊斯蘭教各教派的頭目。 回隊自統領楊增新以下, 各營諸官長, 原始材料未有詳細記載。 關于此問題,張大軍先生于《新疆風暴七十年》一書中明確指出 ,回隊五位營長分別為馬福興 、馬致和 、馬福明 、李壽福、李福興 。 張大軍先生于新疆軍隊服役多年, 窮畢生之精力研治西陲歷史, 其說應當更為可信。 馬福興為回隊營長一說已無疑義, 根據金樹仁《新疆省政府主席蒙自楊公形狀》記載 :“ 當公招募回隊之初, 思得一回籍將官為首領。適有馬福興者, 云南建水回籍也, 出身行伍, 清光緒間因案遣戍新疆。 為人目不識丁, 性粗暴使酒, 嘗在迪化府附近種稻自給, 潦倒垂二十年。 公募軍時, 以其回籍回民隸尺籍者, 蓋曾任軍官, 乃擢為回隊五營幫統。” 這個馬福興和老楊都是云南老鄉,只是他出身行伍,是個大老粗,目不識丁,喜歡經常酗個酒,鬧個事啥的,結果遭報應了,被從遙遠的西南彩云之地發配到天天看“長河落日圓”的新疆。 一個大老粗到了新疆,還保持了家鄉的好習慣,哥們是個水稻專家,立志在新疆這片干燥少雨的土地上種出大米來。 就這樣吭哧吭哧種了20年,也沒成功,每日還是以囊裹腹。 可以說是窮困潦倒,正處于生死邊緣之際,老鄉來了,伸出了熱情的雙手。 于是他在種了20年大米之后,又干起了老本行-上馬砍人。 老鄉也真夠意思,一上來就給他弄了個邦統(二把手),還領了一營兵擔任營長。 楊增新建立自己的武裝之后,為保證軍權不旁落,以“南疆重案羈絆”為由,一直在迪化按兵不動。 這個所謂的“南疆重案”就是哥老會這幫古惑仔們在新疆各地殺害政府官員,死在他們手上的官員不下20位,史稱“南疆戕官”事件。 這個時候正是這幫古惑仔最拉風的時候,新疆各地都能看見這幫“好漢”到處砍人拼殺的沖動身影。 六月五日夜袁大化所統陸軍, 蔡樂善所帶陸軍馬隊十八標第二營嘩潰。 楊增新此時也在與北京的袁世凱大總統積極溝通,及時向他匯報了新疆的種種亂象,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報告自己的思想動態,袁大總統對老楊的好感與日俱增。 溝通真的是重要啊,老楊能在新疆立足并當上大王,完全是袁大總統的一手栽培。 同時他的止步不前也使得他從伊犁革命政府與袁大化的斗爭漩渦中脫離出來。 四國演義 此時的新疆大地儼然四國演義,為爭奪未來新疆的主導權, 總共有四大勢力在鏖戰: 伊犁軍政府及其民軍, 控制伊犁、 塔城; 新疆都督袁大化統帥的新疆陸軍混成協,主力在烏蘇與民軍對峙; 喀什道尹袁鴻佑與提督焦大聚統轄的原清軍防營; 楊增新的回族新軍, 駐防迪化、 昌吉等處; 四大勢力中,伊犁革命政府自成一派,其它三派總盟主為新疆巡撫袁大化。 楊增新的實力最小。 5 月, 新疆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袁大化舉薦的袁鴻佑為哥老會所殺。 這樣一來,舞臺上就剩下大佬袁大化和一直與袁世凱暗送秋波,滿懷二心的楊增新。 袁大化出局,楊增新上位 伊犁革命黨人與袁大化早已勢同水火, 必欲去之而后快, 他們很快便大張旗鼓地在報紙上對袁大化展開猛烈的抨擊, 甚至公開指責政府的各種任命。 袁大化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已然窮途末路, 此時唯有省城“ 動搖, 變出它種狀態”, 方能杜絕各方口實, 以“ 鎮懾”為由繼續盤踞迪化。 這個時候,如果能出個大事,就可以轉移焦點。 想啥來啥,果然新疆陸軍嘩變了。 六月五日夜袁大化所統陸軍, “ 蔡樂善所帶陸軍馬隊十八標第二營嘩潰”。 對于至此嘩變,實際上還真不是袁大化的本意,他也沒和嘩變部隊事先溝通過。 至于這次嘩變的起因,現在也沒個準確說法。 蔡樂善的部隊原本是從伊犁歸順過來的降軍,可能是因為軍餉也可能是因為還想再次革命,打倒封建軍閥! 不過,至此兵變的結果是,袁大化被迫辭職東歸。 當形勢發展到這一地步,若再不以強硬手段堅決還擊,楊增新勢必將重蹈袁鴻祐之覆轍。 此時, 省城迪化僅有回隊兩營, 楊增新“ 急調回團一千數百人入城”, 不到一天時間便將事變平定, 迪化“ 始獲安綏” 。 五月七日, “ 天尚未明, 袁前都督啟節東行”。 7號老袁東歸,8號老楊上臺。 看來這之前老楊與袁世凱大總統的勾兌有效果呀! 1912年5月8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楊增新為新疆督軍,省長。 平定蔡樂善馬隊叛亂, 楊增新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招集回團千余, 全然仰仗迪化回族群眾鼎力支持, 這是楊增新和-族勢力集團的第一次精彩亮相, 也由此拉開了楊增新統治新疆17年歷史之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