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今中外 中國骨科新媒體的領跑者,專注服務于18萬+ 中國骨科醫生及從業人員。聚焦于骨科實用手術技術的傳播,免費學術資源的分享,互聯網思維的結合創新與應用。 1232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轉子間骨折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的目的在于讓患者及早活動、減少并發癥。 常用內固定方法包括滑動寬螺釘和頭髓釘,術后并發癥包括刀片/螺釘切出、刀片/螺釘過度滑動和內植入物失效。有較多研究發現頭髓內釘固定的術后上述并發癥的風險更低,因此頭髓釘的應用更普遍。 然而,不穩定性轉子骨折內固定手術的總體失敗率為3-12%。為了減少這些并發癥,最應該注重良好復位,因為復位不良是導致內植入物失效的獨立風險因素。 目前,由于外源性損傷小等優勢,采用牽引床閉合復位是最常用的方法,部分患者術中AP位透視顯示復位滿意但是側位透視時骨折端仍存在前側骨皮質斷裂、分離,需要采用輔助復位技術。 本文將介紹Kim等人采用克氏針 (K-wire) 和部分螺紋空心螺釘,通過螺釘固定從髓外到近端骨折塊的髓外復位和維持近端骨折塊的技術,Kim等人命名這種技術為復位螺釘。 輔助復位螺釘技術的示意圖: (A)骨轉子間骨折與近端骨折塊的位置。 (B)通過克氏針操作實現髓外復位。 (C)保持克氏針和髓外復位狀態,用頭髓釘進行骨折固定。 (D)在克氏針之后引入部分螺紋空心管以保持復位并防止過度滑動,小心避開螺釘頭的髓內位置。 >>> 適應癥 不穩定的轉子間骨折,AO/OTA 分型 31-A2 和 A3。 >>> 手術技術 圖1 A,B 80 歲女性患者 AO/OTA 31-A2 股骨轉子間骨折的頭顱髓內釘附加復位螺釘。( A, B ) 2.8mm克氏針被引入骨折間隙之間,在AP/ 側向透視圖上看到的小轉子水平。 圖1 C,D 通過推進和操作克氏針實現髓外復位。
圖I,J 最終透視的AP位、側位圖。 圖2 91歲男性患者的術前和術后圖像。(A, B)X 片和 3D 重建CT顯示轉子周圍骨折在初始階段為髓內定位的近端頭頸骨折。( C, D ) 術后即刻AP和側位片顯示頭髓釘和復位螺釘固定。( E, F ) AP 和側位片顯示術后 6 周骨折復位狀態良好,骨折間隙早期骨痂形成。( G, H ) 術后 1 年末次隨訪時,AP 和側位片證實骨折愈合。 [1]Kim CH, Kim HS, Moon DH. Additional Reduction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 for P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A Novel Method to Prevent Excessive Sliding in Cephalomedullary Nail Surgery. Hip Pelvis. 2021;33(3):162-166. [2]Shon OJ, Choi CH, Park CH.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chanical Complications i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Treated with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Hip Pelvis. 2021;33(3):154-161. [3]Kawamura T, Minehara H, Tazawa R, Matsuura T, Sakai R, Takaso M.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Extramedullary Versus Intramedullary Reduction in Unstable Femoral Trochanteric Fractures. Geriatr Orthop Surg Rehabil. 2021;12:2151459321998611. Published 2021 Feb 25. [4]唐佩福. 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進展與策略 [J] .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7,19 (2): 93-94.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