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編制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數據不準確,編制方法不完善 行政事業單位編制預算的基礎數據每年需及時更新。有些部門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對基礎數據統計不認真,導致上報的人員數量、勞資、車輛情況、辦公設備等信息不具體,造成基本支出預算編制不準確。 再有就是預算編制方法單一、落后,影響預算執行必要的剛性。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編制預算的方法還停留在以上年預算為基礎,進行本年調整的老的編制思路上,沒有從單位或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來編制預算,導致執行過程中經常出現調整、追加預算的現象。 (二)沒有形成部門間的聯動機制 一些單位領導只是從部門自身利益出發,認為預算編制工作就是從財政爭取更多資金。預算編制也只是財務一個部門的工作,其他部門只需把項目支出方向列出,項目的具體情況、預期可達到的績效目標等均安排財務部門自行編制完成。一般財務部門不了解業務部門對項目資金的具體使用需求,沒有對項目進行前期的調研,對于項目的實施依據、實施內容、具體開支標準以及最終的實施效果,無法準確把握,編制的預算自然也就精細程度不夠。這種“重爭取,輕管理。重使用,輕績效。重安排,輕監督”的思想,直接影響財政資金撥付后的使用效率。 (三)項目支出缺乏績效評價管理,預算執行力度不夠 編制預算時對項目資金使用的績效評價只是按照財政給的模版走了走過場,對財政安排的預算資金并沒有編制專項資金用款計劃,資金使用約束力不夠,隨意性強。沒有將預算執行的情況與員工的績效考核掛鉤,無法進行資金使用情況的把控,形成財政資金緊張而預算單位項目資金又大量結轉的局面。 (四)對預算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對預算執行進行全過程、整體監管,支出預算分配模式及管理體制仍停留在粗放型狀態下。沒有實行將預算執行情況與員工的績效掛鉤的激勵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使預算執行缺乏應有的約束力。預算執行過程中隨意改變資金用途,資金使用效益降低,浪費現象嚴重。由于考核意識不強、考核指標不明確等原因,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項目結束之后,普遍缺乏對預算執行情況的績效評價,對下一期預算的編制、執行沒有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弱化了預算應有的職能。而審計、紀檢部門作為外部的監督管理部門,對專項資金監管深度不夠,只進行事后監督,未在項目開工前和實施過程中參與項目可行性評估,審核資金使用的合規性,不能起到對項目實施中財政資金使用情況的全程把控。 建議對策 (一)多部門聯動,明確職責分工 行政事業單位在編制預算時應成立由財務部門、人事管理部門、資產管理部門、業務部門、內審部門組成的預算編制委員會,負責組織、指導預算編制的具體工作,匯總、平衡各部門預算需求,對預算編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對批復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委員會要明確各部門在預算編制工作中的職責分工,業務管理部門根據業務開展情況,組織論證擬申報專項的需求程度和可執行性。人事、資產管理部門統計人員變化情況、資產使用及更新情況,保證預算編制基礎信息的準確性。財務部門根據各部門提出的下年度資金使用計劃編制預算申請方案。內審部門負責在預算編制過程中按項目運行的先后順序和必要性,把握資金安排的輕重緩急,保證預算編制方案的科學性,并在財政預算批復后對預算資金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項目結束后還要對其實施過程及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績效考核。 (二)推進財務職能轉變,實現預算管理 轉變“重核算,輕管理”的思想,要樹立“事前有計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評”的觀念。要加強對財務人員、內審人員的培訓,使其對本單位業務流程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為達到將其工作延展至預算執行全過程做準備,以此實現預算執行的深度管理。業務與財務、內審部門的有效信息溝通也會對預算編制、執行工作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三)提高預算績效管理意識,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 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編制工作首先要科學、合理地設定“統籌兼顧、勤儉節約”的預算目標,篩選擬投資的項目。通過前期對項目資金投入的可行性、預期績效的可實現性的評估,確定應該上馬的項目,再進行預算編制。在財政預算資金撥付后,要在建立科學合理績效評價系統的基礎上,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全過程監管。做到預算編制精細化、科學化、項目支出合理化,并通過將預算績效評價結果與各部門年度考核掛鉤,實現“硬聯動”,切實做到“花錢必有效,無效必問責”,使財政資金發揮效益。 (四)建立電子數據共享平臺,積極推進預算公開 新《預算法》對預算公開做出了具體規定。行政事業單位應在財政部門批復預算后將部門基礎信息、財政批復預算的收支運行數據、以及其他外部相關信息納入部門及本級政府的大數據平臺,統一口徑和數據內涵,具體記錄本部門財政批復預算執行情況,利用電子數據共享平臺,逐步推進預決算、評價體系和監督結果社會公開透明化,接受公眾監督,進一步提升本部門履行社會公共職能的效力。 |
|
來自: 新用戶12603780 >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