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大文豪魯迅先生譽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位商人的胡雪巖,在商界赫赫有名,不僅流傳著"為商必讀胡雪巖"的千古佳話,還是晚清當之無愧的第一富豪,唯一得到御賜黃馬褂的"紅頂商人",一度在商界、政界混得如魚得水。 這位商界奇才,關于他成功的經商之路,可以說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四條經驗值得學習,不妨說道說道。 一、長遠的經商眼光 不得不說胡雪巖的確有不同于普通商人的經商天賦。這位出生于道光三年的寒門子弟,乃"徽商"出身,他原本來自安徽徽州績溪的一個小山村,只因家境貧寒,在十二歲那年,父親病逝后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闖蕩到浙江杭州謀生,由此走上經商之路。 起先,胡雪巖在杭州一家雜糧行當小伙計,遇上阜康錢莊于掌柜后,得其培養轉手起家,從而在廣交客戶、依靠同事中形成長遠的經商眼光。 于掌柜臨終托咐他經管阜康錢莊時,胡雪巖也就二十歲左右,便不分三六九等善待同事,廣施恩德于客戶之間。 胡雪巖不僅對巡撫、綠營軍官這些上層客戶給予優惠,還對其仆人同樣對待。在他看來,只要能互惠互利地與之交往,就可以互興互榮。 胡雪巖對同事也是十分友好,只要同事有困難,均熱情地伸出援手;同事有了成績,便及時獎掖,鼓勵取得更大的成功。 這些日常小事妥妥處置的積淀,不僅為他贏得好名聲夯實了基礎,還厚積薄發賡續為長遠的經商眼光,即: 有一個鄉的眼光,就可以做一個鄉的生意;有一個縣的眼光,便可以做一個縣的生意…… 故胡雪巖后來在經營生絲生意時,偶然間便得到錢莊做大做強的機會。 一次他在上海的基地處理事務,小歇于裕記絲棧,忽聽到兩個不相識的人閑聊上海地產,說洋人做生意先修路再開發市場,比國人先進,如今上海灘若往西一帶這樣眼光長一點發展的話,可能會更好…… 胡雪巖一聽頓覺靈光一閃,視野不覺拓寬。當即帶人實地考察,一番詳實論證可行后,便著手上海灘西部地帶的地產開發,為他打造的商業帝國贏得了關鍵的一桶金。 二、善于用人 胡雪巖的用人之道也是頗有見地的。 他走上經商之路從機緣上來講,最初是阜康錢莊于掌柜的培養,后來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信任。 從管理藝術上言,與他知人識人善于用人息息相關。最經典的一個例子便是他巧妙處理掌柜朱福年貪墨一案。 胡雪巖與友人龐二合作經營洋莊時,發現掌柜朱福年有私吞公款的情況。 原來有管理才能的掌柜朱福年悄悄挪用了一筆款項應急。胡雪巖查清情況后,便暗中阻止了龐二打發他走人的處置方式,找來朱福年,讓他看賬本,旁敲側擊指出其中的漏洞,點到即止,沒再說什么。 心知肚明的朱福年當即明白,這是東家給他機會,當即表示悔過自新。 從此,朱福年便一心一意幫助胡雪巖打理生意,對他忠心耿耿,再也沒有出過差錯。 假如胡雪巖采取普通商人的手段,不寬恕朱福年的錯,朱福年這個人才固然會失去,更重要的是,胡雪巖的商業打造斷然不會如此順風順水,也很難在短短十年時間便經營出富可敵國的商業大廈。 所以,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要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肯定得有過人之處,其中善于用人最為重要。 三、順勢而為 胡雪巖的商業理念中,順勢而為也是他極為重要的經驗之談。
這一獨到之談便成為他注重借"勢"經營商道的重要法寶。 有一年,胡雪巖在掌舵海運局后,正好逢浙江谷米豐收,但北方卻遭遇旱災,出現嚴重的糧食緊缺。 順勢而為的胡雪巖看準商機當即捷足先登,決定大量收購新谷,與壟斷北方民間糧食流通市場的大老板潘家祥合作。 同時,改漕運為海運。通過一系列借"勢"經營的運作,第一時間解決了北方的饑荒,還賺了一大筆銀子,實現了名利雙豐收,成為讓人感動的慈善家,而不是讓人唾罵的奸商。 四、誠信為本 胡雪巖還有一個讓人動容的特質,那就是"誠信為本"。 胡雪巖常說,對商人而言,人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做到以誠待人,童叟無欺,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在胡雪巖堅持的經商理念中,十分注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絕不對歪心思,坑蒙拐騙,發不義之財,做讓人不齒之事。 故胡雪巖能夠在十年間打造出成功的商業帝國。 他在經營"胡慶余堂"藥業時,要求店員必須做到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絕不能"說真方,賣假藥",絕不能賺黑心錢。與人合作時,始終堅持正道取財,奉行"不欺"原則。 他最經典的一個理念是:你愿意為別人打傘,別人才愿意為你打傘。 有一年春天,胡雪巖正與幾個分號的掌柜議事,一個慌里慌張的商人有急事前來求見,愿意將自己名下的所有房產店鋪,低價轉讓。 胡雪巖趕忙吩咐下人招待好同行后,一番了解情況屬實。原來這個慌里慌張的商人做生意嚴重虧損,急需現金周轉,只得將老本變現。 胡雪巖當即安排錢莊準備現銀,對那商人說,他愿意按市場價收購,暫時保管這些資產,若渡過難關,隨時可以贖回,僅付薄息即可。 這位商人大為感動,后來不僅走出困境贖回了資產,還成為胡雪巖最靠譜的合作伙伴。 綜上而言:胡雪巖的經商之道,其中有長遠眼光、善于用人、順勢而為、誠信為本,都是很有價值的經驗之談,即便是新時代的今天,仍然是有識之士值得學習的關鍵點。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后,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