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經常能有意外的發現,古老和現代的匯集,外來和本地的交融,小民與家國的重疊,說不定在路上一個轉身就能遇到。 今天的驚喜來自老爸。因昨日815聊了許多抗戰話題,老爸說今天帶我們去個地方,我這才知道,廣州不止有一座十九路軍的凱旋門,還有個十九路軍陵園,全稱為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因為要找停車場,正好兜到凱旋門掉頭。因為城市建設,這座凱旋門早就成了一座孤島,變身為水蔭路口的路標。之前已有無數次經過,每次在滾滾車流中抬頭見到“碧血丹心”四個字,總有一股浩氣霎時間充盈胸腔。今天,也不例外。 * 碧血丹心 宋子文題 正面是林森寫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 十九路軍的前身是粵軍第一師第四團,后擴編為國民革命軍十一軍,1930年改編為十九路軍,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部屬絕大部分是廣東子弟。1931年10月,十九路軍換戍南京上海沿線。61師師長戴戟任淞滬警備司令。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軍在上海閘北突然發起襲擊,十九路軍當即給予還擊,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蔣光鼐、蔡廷鍇、戴戟三人聯名向全國發出通電,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棄”的決心。 * 戴戟(左)蔣光鼐(中)蔡廷鍇(右) 十九路軍奮擊日寇,大破之,連戰皆捷。日本舉國為之震動,星夜增兵且換將領,再敗再增兵再換將領,參戰部隊超過十萬,是十九路軍兵力的五倍。日軍戰艦和飛機不分晝夜地轟炸,夜間灑下的炮彈如繁星隕落的雨點一般。十九路軍以寡敵眾,以弱敵強,以饑疲擋飽逸,以苦械擋利兵,人人奮不顧身。這些經過,可詳見蔡廷鍇將軍手書。 * 《十九路軍抗日死國將士之碑》 蔡廷鍇 撰書 后得到宋子文的稅警總團(碧血丹心由他題字,可能跟這個也有關系吧)和張治中率領的第5軍增援,十九路軍共計堅守上海三十二天,斃傷日寇逾萬。3月1日,日軍侵占瀏河,我軍不得已退守。3月2日,日軍占領上海。3月3日,停戰。 1932年5月28日,國民政府在蘇州舉行淞滬抗戰陣亡將士追悼大會。蘇州城內近十萬軍民前往現場參加追悼公祭。19路軍交通處敬獻的花圈,以日本戰機投下未爆炸的炸彈及兩把繳獲的日本三八式步槍作為支架。以這樣的方式告慰忠魂,提振民族,十九路軍,真威武也! 1933年初,為紀念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十九路軍參謀長黃強捐出自己的私家狩獵場,華僑捐出10萬大洋,十九路軍拿出部分撥款,興建十九路軍墳場。 八十幾年過去,當年的墳場已經成了公園,在車水馬龍的市中心靜靜守候著英靈。 陵園中心佇立著英烈題名碑,四面碑體上一共刻著1983位淞滬抗日陣亡先烈的英名。其中有一面是陣亡官佐題名,列明了每個人的軍銜職務和籍貫,一行一行的上尉連長和廣東,逐一數過去,還沒數完呢,許是今天的太陽實在太刺眼,一會就讓人淚目了。 英烈題名碑的正北方就是先烈紀念碑,花崗石底座上有一座銅鑄十九路軍戰士塑像,右肩托步槍,正在向前行軍。塑像前正面有四只銅獅,還有八個銅鼎排列在石欄。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銅雕都是1991年依據照片記載復制的,原來的銅像、銅獅、銅鼎在1938年廣州淪陷時已被日軍擄走。 紀念碑后是半園的回廊,回廊兩邊,各有林森和胡漢民寫的碑文。文中對不抵抗主義咬牙切齒,恨得老爸這位老兵也是起坐不能平。 一·二八和九·一八,不能忘,不敢忘。 公墓的前面,猶如列隊一樣,整整齊齊,橫平豎直,一共有182個石棺。我一行行看過去,只發現3座墓碑,其他人已經無法分辨了。青青小草搖曳,開出幾朵金色的小花,依偎在石棺旁陪伴著他們,清晨,黃昏。 烈日下走出陵園,一路看到打羽毛球的母女、鍛煉身體的大爺、打撲克牌的阿姨、長椅上打盹的老奶奶、林蔭下看手機的年輕人、回廊里撿垃圾的志愿者,當然還有蹦蹦跳跳的瑄。 心懷無盡感謝,當年的《告十九路軍全體官兵書》回響在耳邊:拋擲一頭顱,即保障世界一分和平,揮灑一點血,即挽回一分國運。......我們沒有回顧,我們不管成敗利鈍,一刀一槍,死而后已! 云車風馬回故鄉,相與戮力誅驕狂! 不朽! * 抗日亭 戴戟題 附 1999年8月16日 舊記 我們坐地鐵去西關,站臺上人丁稀少,車一進站,我見到熟悉的燈火通明的車廂、或坐或站的行人,突然想起北京、天津。 而后出站去找西關,走在石板鋪的小路上,小雨淅瀝,干干凈凈的石板路一路伸向小巷深處。 古老和現代,兩樣事物,一般情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