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中成藥舉例(四) 滋補養陰中成藥系列 傳統中醫治病,共有八法:汗、吐、下、溫、清、補、瀉、和,以應疾病無窮之變。程國彭說:“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萬法寓焉。”此真可謂精于岐黃之道者。今就補法而言,前賢議有“溫補、清補、平補、滋補、填補(蠻補)之說,又有補肝補肺等補五臟六腑及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之法。先議一下滋補養陰法:補法為“虛”而設,《內經》言“虛則補之”,無虛不可妄補,免有“實實”之禍。且陽虛者補陽,陰虛者補陰,又宜辨其臟腑,要補得恰如其分。滋補偏重補陰,填補偏重補精,此類藥多是滋膩厚重之味,故有時遭受“蠻補”之譏。市面上常見的滋補養陰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石斛夜光丸、七寶美髯顆粒、河車大造丸、二至丸、大補陰丸、烏雞白鳳丸、龜苓膏等。 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此方是兒科醫家鼻祖錢乙所創,汪昂編著的《醫方集解》把六味地黃丸放在首位,也是國人耳熟能詳的第一中成藥。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茱萸補養肝腎,并能澀精,與熟地共寓“肝腎同源”之意;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腎,與山茱萸共為臣藥;三藥配合,腎肝脾三臟同調而側重補肝腎,是為“三補”,但熟地黃色正黑、用量最多,故原意仍是補腎為主;澤瀉利濕而瀉腎濁,并能減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瀉腎濁,助真陰得復其位;丹皮清泄虛熱,并制山萸肉之溫澀。三藥稱為“三瀉”,均為佐藥。六藥合用,有補有瀉,寓補于瀉,其中補藥量大于瀉藥量,以補為主,共奏滋陰補腎之功。 功能主治:滋陰補腎。可用于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癥狀。 使用禁忌:脾虛泄瀉者禁用、脾胃濕重者禁用,即脾胃不強健者亦宜慎用。臨床上可用于治療腎炎、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前列腺炎、遺尿癥、紅斑狼瘡、視神經炎等屬腎陰虛同時脾胃不甚弱者。 本方加肉桂、附子,改熟地為生地,名八味地黃丸,又名金匱腎氣丸,是醫圣所創的經典名方,陰柔藥重,陽剛藥輕(仍以補陽為名),還原腎水坎象,故有前賢言“仲圣之方,暗合天地造化之機”。其余有加當歸、白芍之法,有加知母、黃柏之法,有加麥冬、五味子之法,有加牛膝之法,有加枸杞、菊花之法,等等諸種,實際皆祖仲圣之方而施化裁,因證而加減也。 左歸丸: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牛膝、鹿角膠、龜板膠、菟絲子。方中重用熟地滋陰填精,大補真陰,為君藥;山茱萸養肝滋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枸杞補腎益精,養肝明目;龜、鹿二膠,為血肉有情之品,峻補精髓;龜板膠偏于補陰,鹿角膠偏于補陽,在補陰中配補陽藥,取“陽中求陰”之意,均為臣藥;菟絲子、川牛膝益肝腎,強腰膝,健筋骨,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功。 此方與六味地黃丸相較,減去了健脾祛濕的“瀉濁”藥,加大填補的力量,確有“蠻補”之嫌,然而腎精驟虛大虛、脾胃不弱且別無它病者,正相宜。《內經》言“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補之以滋膩厚味填充也。 石斛夜光丸:石斛、人參、山藥、茯苓、 甘草、 肉蓯蓉、枸杞子、菟絲子、地黃、熟地黃、五味子、天冬、麥冬、苦杏仁、防風、川芎、枳殼、黃連、牛膝、菊花、蒺藜、青葙子、決明子、水牛角、羚羊角。方中以石斛、熟地、生地、天冬、麥冬、枸杞子、五味子、菟絲子、肉蓯蓉益陰填精,滋腎養肝明目,為君藥;人參、山藥、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使土旺可以榮木;黃連、羚羊角、水牛角清肝潛陽息風,均為臣藥;佐以菊花、防風、白蒺藜、決明子、青葙子疏散肝經風熱,清肝明目;杏仁宣利肺氣;川芎、枳殼活血行氣;牛膝補肝腎,引血下行以平肝。諸藥合用,共奏滋陰降火,養肝明目之功。 功能主治:滋陰補腎,清肝明目。可用于肝腎兩虧,陰虛火旺,內障目暗,視物昏花等癥狀。 七寶美髯顆粒:制何首烏、當歸、補骨脂(黑芝麻炒)、枸杞子(酒蒸)、菟絲子(炒)、茯苓、牛膝(酒蒸)。方中重用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壯筋骨,為君藥;配伍枸杞子滋腎益精,補肝養血;菟絲子溫腎強腰,壯陽固精,同為臣藥;當歸養血補肝,補骨脂溫陽補腎,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茯苓健脾助運,制諸藥之膩,俱為佐藥。諸藥合力,以滋陰益精養血為主,兼顧補陽,有陰陽并補、精血互生之妙。 功能主治:滋補肝腎。可用于肝腎不足,須發早白,遺精早泄,頭眩耳鳴,腰酸背痛等癥狀。 河車大造丸:紫河車、熟地黃、天冬、麥冬、杜仲(鹽炒)、牛膝(鹽炒)、黃柏(鹽炒)、龜甲(醋炙)。方中紫河車血肉有情之品,大補氣血,補腎益精,為君藥;重用熟地、龜甲,不但補血滋陰,而且益腎填精,有滋水制火之效,使陰盛陽自潛,水充火自熄;更配黃柏苦寒降火而不耗陰,瀉相火,補腎水,均為臣藥;佐以天冬、麥冬,上能清滋肺金,下能滋陰壯水,配以杜仲、牛膝強筋壯骨,補肝腎不足。諸藥相合,共奏滋陰清熱,補腎益精之功。 可用于肺腎兩虧,虛勞咳嗽,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腰膝酸軟等癥狀。 禁忌如前藥,體虛便溏、食欲不振者慎用。 二至丸:女貞子(蒸)、墨旱蓮。方中女貞子滋補肝腎之陰,烏須發,明耳目;墨旱蓮養陰益腎,又兼有涼血止血之功。兩藥皆為清涼平補之品,合用可奏補肝益腎、滋陰止血之功。 可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女性月經量多等癥狀。禁忌如前。 大補陰丸:熟地黃、知母(鹽炒)、黃柏(鹽炒)、龜甲(醋炙)、豬脊髓。方中重用熟地、龜甲滋陰潛陽,壯水制火,同為君藥,填充以“培本”;臣以黃柏苦寒,瀉相火以堅陰;知母苦寒而潤,上能清潤肺金,下能滋潤腎水,與黃柏相須為用,苦寒降火,保存陰液,平抑亢陽,即所謂“清源”。應用豬脊髓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龜甲以滋陰,又能制黃柏之苦燥,為佐。諸藥合用,培本清源,使真陰得養,虛火內清,共奏滋陰降火之功。 可用于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咳嗽咯血,耳鳴遺精等癥狀。 烏雞白鳳丸:烏雞(去毛爪腸)、鹿角膠、鱉甲(制)、牡蠣(煅)、桑螵蛸、人參、黃芪、當歸、白芍、香附(醋制)、天冬、甘草、地黃、熟地黃、川芎、銀柴胡、丹參、山藥、芡實(炒)、鹿角霜。處方用藥,基本上仍是前面的常用藥,主要不同在于增加了桑螵蛸、香附就增加了調經止帶的功能,在當前堪稱婦科良藥。全方共有補氣養血,調經止帶的力量。 可用于氣血兩虛,身體瘦弱,腰膝酸軟,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癥狀;男子病肝腎不足又多瘀滯者,亦可借用。 龜苓膏:龜板、土茯苓等。單看這二味主藥,是一個縮小版的六味地黃丸。各家配方各有不同,但大多不離滋陰祛濕的主方向。一個經典名方廣為流傳,自然有它的應用價值存在,囿于辛熱扶陽者宜速速回頭!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調病方法、方子和觀點僅供有緣者參考,如果調治過程中出現偏差,本公眾號概不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