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業務的產品能力。對C端產品經理來說并不是多大的資產和競爭力,但在業務型公司內部,在一群對比的其他的產品基本能力達到普通水平,業務能力突出,就可以形成護城河。 因為在B端產品的生涯里,隨著企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企業機器的自動化,SAP、ERP系統的信息化是基礎。如果連基礎的信息化都沒做到,就無法做到數字化。只有做到數字化后,有大量的數字沉淀時,才能做智能化,這是層層遞進的關系。這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和必然,但是這個周期會非常漫長。原因是什么? 如果要為一家企業做數字化,這家企業首先要有信息化和自動化,它的上下游企業也必須要有信息化和自動化,幾十、上百家的供應商、個體也必須要信息化,然后,才能跟終端、服務客戶端對接,才能打通整個數字化的閉環。 所以,這是要顛覆整個產業的本身,需要創造、創新、突破,做得會比較痛苦,因為周期會比較長,但也是價值所在。什么是懂業務呢? 1、熟悉市場。供應-渠道都有哪些玩家,他們都怎么參與到產業鏈中,各自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他們的什么變化會對公司發展產生影響。 2、構建流程。在公司的戰略戰術下,建設和優化最順暢最低成本的SOP,流程中各個角色還能最高效地達成角色的目標,最大程度的協同。 3、了解用戶。知道業務匹配的用戶市場是哪一部分,短板和缺口在哪里,什么樣的產品或者體驗可以增加高價值用戶的絕對值和相對占比。 細化如下口訣: 懂企業管理:解決內部協同、資源、財務等; 懂行業:懂某個特定行業的供應鏈關系和特性; 懂技術:懂得用技術手段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To B產品的核心:降本增效,創新賦能 敏感的商業嗅覺、扎實的流程重構和迅速的產品決策能力,按理說才是B端產品的殺手锏。 但是,但是,但是,這個行業要有發展并在頭部位置并能持續的發展和奔跑,那樣的業務積累才會有價值。 不然就會出現很多版本的:“我在這里工作了10年,快一萬人的大公司從頭到尾堅持的只有10個人,有的人成了副總裁,有的人還是個電腦管理員,沒關系,我有期權。我們納斯達克上市了,挑戰行業頭部了,結果股票崩盤了!10美元跌到0.8美分退市了!”這樣的真實經歷和業務到頭來無用的無奈輪回……
|
|